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教授曾指出,在教育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日益脱离农村儿童经验、本地自然生态和社区文化实际,切断了学校课堂与农村社区的联系。实施与一方水土相联系的在地化教育是农村教育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可行路径。乡土课程就是实施与一方水土相联系的在地化教育的一种课程形式。2021年7月,在欣欣教育基金会和向荣公益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及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王海英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欣欣教育基金会、向荣公益基金会和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在江西新余合作开展了为期五天的第二批乡土课程试点培训。此次培训让四十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了解了乡土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学到了研发与开展乡土课程的具体可行的方法。
暑期乡土课程培训后,由北京向荣公益基金会组织的、近20所乡村小学组成的乡土课程自研团队继承了2021年春季学期的传统,定期进行线上交流活动。各校乡土课程的授课老师几乎每天都在乡土课程实施的微信群里面分享乡土课程的实施情况,即时交流在实施乡土课程的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担任向荣乡土课程自研团队的指导老师分别是来自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的王海英老师、“种太阳”的徐旌巾老师及“文化行者”的王龙魁老师。三位指导老师定期参与乡土课程线上交流会,并且高度关注各校乡土课程的实施情况,为向荣乡土课程自研团队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持。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的四位硕士研究生崔榕婷、杨晶、杨悦和王杨玲,一直跟随王海英老师参与向荣乡土课程自研团队的各项活动,并且将作为志愿者跟进后续的乡土课程实施情况。
2021年11月4日19:30-21:00,第三次乡土课程线上交流会成功召开。此次进行乡土课程实施分享汇报的是来自黑龙江省、河南省与湖南省的7所乡村小学的8位老师。与之前的线上交流会形式一样,每位老师都对各自开展的乡土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其间数次牵动了听者的心弦,让听者感触颇深,亦受益良多。线上汇报结束后,许多老师也纷纷在乡土课程实施群里面留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从乡土课程授课老师们的汇报分享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些老师和学生们在接触乡土课程后的转变。
乡土课程授课老师们的转变主要表现在课程设计理念的转变和学生观的转变上。一是课程设计理念的转变。来自河南省巩义市雷锋小学的高学文老师准备打破学校的“围墙”,把学校和学校周边地区及学校周边的人连接起来。在下次上家乡美食课时,高学文老师将把学校餐厅的一位经验丰富的主厨请到课堂,给学生们讲解家乡美食。我想,这无论是对于高学文老师还是她的学生,甚至是那位主厨,都将是一次别开生面的体验。二是学生观的转变。来自湖南省吉首市马颈坳镇团结小学的陈雪芳老师在汇报的最后由衷地说到:“在上乡土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很强,有的孩子口语表达能力很强,然后我就轻松地脱离了语文老师这个身份,从多个方面去欣赏学生。我不再关注哪个学生字写的好不好看,哪个孩子语句通不通顺,哪个孩子能不能把文本内容背下来,哪个孩子能不能把任务很好的完成。”来自河南省巩义市回郭镇清东小学的周艳艳老师也说到,通过这几次的乡土课,她发现学生有他自己的看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想法和感情,我们的教育很不成功。也许是乡土课没有考试压力,老师们能够更加放松,也更有时间和耐心去倾听学生们的声音,去重新认识这些孩子。他们发现,乡土课上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在闪闪发光。其实,这些孩子本身就是蒙尘的珍珠,在等待着老师们为他们扫去尘灰,焕发光彩。
学生们的转变在于自我价值感的回归,并对身边的人、事、物投以更多的目光。一是学生们感觉到了被认可,找回了自我价值感。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朝阳中心学校的杜秀梅老师在汇报中分享到,她在放家乡戏的二人转“小拜年儿”的时候,一个平时在语文课和数学课上想表达但表达不清楚、因而也从不主动发言的学生,跟着唱了起来。课后,在杜秀梅老师问学生们乡土课是什么样的课时,这个孩子举手回答了,清晰地说:“我认为乡土课就是家乡人的课”。第二天的乡土课堂展示中,这个孩子还拿着扇子、手绢儿,边扭边唱了起来。乡土课程给了这些学生,特别是在传统的语文、数学等课堂上“隐形”的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一个得到认可和接纳的机会。这些学生们沉睡已久的内在价值感得以被乡土课程重新唤醒,从而产生更多的正向能量并向别处拓展,让自己的整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二是学生们更关注身边的人、事、物,并且产生了帮助改善身边人、事、物的境况的意愿乃至行动。来自河南巩义市回郭镇北罗小学的刘源源老师说,上完家乡美食课之饺子后,有学生回家和父母一起包了饺子,并反馈说,以前感觉就是吃个饺子,但是现在感觉吃得特别有意思。来自河南省巩义市芝田镇蔡庄小学的吴凤霖老师说,在上完家乡版图课后,许多高年级的学生考虑到学校所在村落的道路一到下雨天就是泥泞路,主动向老师表示,如果自己以后有钱了,一定要把家乡的路修好。来自湖南省吉首市马颈坳镇团结小学的张辉老师说,乡土课程让学生们好像变得更善于聆听,更懂得尊重他人,也更懂得去接纳班上特殊的孩子。听了老师们的分享,我感觉上乡土课的学生们和他们“阔别已久”的家乡,以及“阔别已久”的家乡的人、事、物连接起来了,他们成了真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有血有肉的人。我相信,家乡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将不再是急于逃离的地方,而是一个可以情寄一生的温暖的港湾。未来,无论这些学生走到哪儿,他们都是一个有“根”的人。
对于此次乡土课程授课老师们精彩的汇报,三位指导老师也都予以了充分肯定。王龙魁老师说:“很多老师开始做了课程中阶段性的小反思和进步课程设计,整体越来越好了。没有想到短短半年时间,各位老师在课程设计上有这么大的进步”。徐旌巾老师说:“听完老师们的分享很感动,原因有二。一是美——孩子们很美,孩子们在课堂中描绘的乡土很美,各位教师的或细腻或新颖或真诚的表达很美。二是老师们的全人教育理念。能感觉到在各位老师的乡土课上,孩子们正在被更平等、更温柔地对待。不是字写得不好的孩子,不是语句不通顺的孩子,不是数学成绩差的孩子,是积极举手的孩子,是细致助人的孩子,是怎么会有那么大热情的孩子。跟平时学校里的评价标准无关,他们好像也多了更多勇气去表现和尝试。”王海英老师说:“在分享的过程当中,我能感受到老师们在上乡土课的时候有收获感。如果乡土课程的授课老师们能把在乡土课程的实践中感受到的职业幸福感和满足感带回到常规的课堂当中,我们整个乡村学校的面貌就会发生真正的、令人可喜的变化。”
主持人张辉老师总结到:乡土课是家乡给学生的惊喜,也是学生给老师的惊喜。我想,如果现在开展乡土课程的各个学校和老师能够继续用心做乡土课程,并且带动周围的乡村学校一起开展乡土课程,那么中国的乡村教育将会拥有更多的惊喜!
文案撰写:王杨玲
文案审改:王海英 于晓红
图片来源:向荣乡土课程自研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