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华,在学校习惯了吧?不要灰心,努力点,会赶上的。”近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李荣胜又一次找到因家庭原因间隔近两年才重新回到学校读书的陈羊华,给他打气,聊人生、谈理想。
这归功于“党建+教育扶贫”新举措,也是该县“党建+教育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江华县近年来发挥党员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围绕让每所学校焕然一新、让每位教师安心乐教、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党建+教育扶贫”新举措,1000余名党员教师扑在移民工作、移民学校建设、高寒山区易地搬迁子女读书和教育扶贫中,全力进行攻坚,江华教育扶出“坦途”。
“以党建为突破口,党员教师思想上进、业务能力突出,尤其是凝聚力进一步增加。”江华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唐孝任说。
码市中学是江华县最偏远的乡镇中学之一,家长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学生占了80%以上,有些建档立卡户的孩子因家庭贫因、厌学等导致失学。
今年暑假,李荣胜决定发挥党支部作用,组织学校党员教师、行政班子对辖区内29个村(社区)及大锡乡7个村(社区)进行家访和劝学。“这些建档立卡户的孩子并不是因贫失学,都是因家庭、厌学等导致的。要想劝回他们,难度很大。”李荣胜坦言。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
7月3日,是江华中小学放暑假的日子。李荣胜带领教师进村入户家访,一方面了解学生放假的去向,收集村民、村干部对学校的建议和意见;另一方面对几个因厌学和家庭原因而失学的孩子进行劝学。
在码市镇栗安村陈羊华的家里,李荣胜了解到陈羊华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与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受家庭的影响,他厌学辍学两年。一次次沟通和保证,陈羊华表示愿意重返学校。
“原本内向的孩子,通过一个多月在学校的学习,变得阳光快乐了!”陈羊华的母亲邓桂花说。
与李荣胜一样,江华县教育局驻大圩镇心合村扶贫队长、第一党支部书记汪祚凡也很忙,他走进村里建档立卡户家庭,了解学生学习和家庭情况。
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县教育系统结合实际将党建办、扶贫办合成办公,形成既抓党建、又抓扶贫的局面。同时,中小学派出精干的扶贫队长任帮扶村第一书记,并把临时支部搬进村里,随时解决扶贫过程中的难题、焦点问题和贫困家庭子女读书的实际困难。
“全系统1000余名党员教师全部与建档立卡户家庭进行了‘一对一’结对子,除保证一户一策外,还进行教育扶贫。”该县教育局党建办、扶贫办主任林显春说。
赵小涛(化名)是江华县大圩镇心合村里的建档立卡户,父母双亡,住房倒塌,现寄住在伯伯家。扶贫队了解情况后,不仅把他接到了县城上学,还为他筹集易地搬迁购房款。“通过一次次帮扶,小涛现在更阳光了,这得益于临时支部的攻坚。”汪祚凡说。
如今,江华县没有一名建档立卡户子女失学。“扶贫过程中,学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凸显,党员的先进性、攻坚力量进一步增加,真正促进了教育脱贫攻坚。”唐孝任说。
江华教育扶贫的主战场在水口、大圩、大锡等高寒山区。近3年,当地投入3.21亿元,新建水口镇中心小学、大圩镇第二小学等7所易地搬迁学校,新增学位4000多个,解决了水口、大圩等1.3万多名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和高寒山区易地搬迁移民子女的入学问题,实现了移民“搬得出、稳得住”的目标。
江华思源实验学校是一所招收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移民和高寒山区易地搬迁移民子女就读的九年制学校,学生大多是来自大山的留守儿童。因长期生活在大山中,这些孩子内向、缺乏自信。该校结合“自信教育”创办音乐、美术、体育、书法、科技创新、瑶族特色文化社团,还在心理、学业等方面进行帮扶,打造学生成长的乐园。同时,学校派出党员教师联系班级和学生,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人。
如今走进该校,孩子们脸上洋溢着阳光、自信、快乐。“这得益于‘自信教育’的开展。”校长刘兴文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华学校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农村学校越来越漂亮了,教师的待遇也不断提高,农村偏远学校、村小也步入了教育信息化时代。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通过‘教育局以校长第一,校长以教师第一,教师以学生第一’的‘三个第一’和‘五型六化’‘六创联动’‘四声校园’等为抓手,打造江华品牌教育。”唐孝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