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成都市不断完善监测评价机制,持续深入开展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促进义务教育由县域基本均衡向市域优质均衡迈进。
完善动态调标机制,丰富监测内涵
成都市从2008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2013年,成都市所有区(市)县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认定,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西部地区整体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在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配置、教育质量四大方面考量义务教育公平程度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义务教育均衡监测指标,建立完善监测指标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对监测指标进行调整和丰富。今年,监测指标由14项增加到20余项,更加凸显公平、优质和全域。
先后增加了小学专科(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等指标,取消了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教育技术装备值等指标。同时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难点问题及解决情况,将一些当年受到特别关注的指标作为特色指标进行监测评价,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择校比例等,使监测评价紧密联系教育发展实际需求,真正起到回应人民群众、信息参考等作用。
核查机制确保数据真实。真实、准确的数据采集是确保监测结果客观、公正的前提和基础。在数据采集方面,成都市开发了数据采集网络填报系统。为减少学校负担和确保数据准确,防止学校上报数据时错报、误报、漏报和谎报,学校只填报基础数据,多数法定数据由监测技术人员直接从教育事业报表和教育经费报表库中提取。
为切实保障数据在采集、分析、处理过程中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成都市还建立了“一个全面、两个随机、三个环节”的数据核查机制。
“一个全面”就是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都是分层核查的对象,都在市级随机抽查的范围内。
“两个随机”,一是被抽查的学校完全随机产生;二是核查的数据完全随机抽选,并在此基础上再重点核查某些数据。
“三个环节”,一是学校层面的复核,校长对学校填报数据的真实性签字负责;二是区(市)县教育督导部门审核;三是市督导办组织市政府督学、区(市)县督导、普教与财务等科室业务骨干小组分别进行数据复核。
完善预警干涉机制,提前警示预防
数据采集后,市督导办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采用基尼系数和差异系数分析方法,测算区(市)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的总体程度。每年在监测结果发布前,建立预警干涉机制,将基尼系数达到0.4以及小学、初中8项指标差异系数平均值分别达到0.60和0.50划定为非均衡“警戒线”。
同时对基尼系数及小学、初中8项指标差异系数平均值分别达到或临近“警戒线”的区(市)县提出预警,对存在择校、大班额等问题的区(市)县和学校提出干预和建议,提醒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提前谋划,在新学期入学前采取合适的政策措施,适时调整公共教育资源配置。
完善反馈问责机制,督促整改提升
成都市建立监测结果反馈机制和约谈问责机制,监测报告形成后,每年上报市人大、市委、市政府、市政协的同时,印发至区(市)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正是由于监测报告的真实反馈,市政府主要领导发现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在城乡之间、县域之间、校际之间还存在较大差异。
同时,针对上一年度监测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未得到巩固提高或严重滑坡的,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还将对其进行约谈。近年来,市政府督导委员会就义务教育“三个增长”、大班额等问题,先后约谈了9个区(市)县政府、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
每年形成的年度监测总报告和区(市)县分报告,不仅印发至区(市)县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还适时对外公开发布并正式出版发行,向市民呈现客观、准确的监测数据,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公开发布和积极宣传,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的认同度和教育满意度得到提高。
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择校率连续5年持续下降,“择校热”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基础教育公众满意度在全市所有公共服务行业公众满意度调查中排名前列,其中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位居第一。
2016年监测结果显示:全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总指数为0.26,其中有19个区(市)县校际均衡指数低于0.35,义务教育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异不断缩小。
(作者:刘科 王红玻,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教育局督导办)
《中国教育报》2017年05月16日第5版版名:区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