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纸调令,冯顺科从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清水学校调至滴水学校。“我用了38年时间,绕荷塘乡一圈,又回到了原点。”因送生病的学生回家,在返校途中遭遇车祸落下终身残疾的冯顺科,16岁参加工作的双埠中学,与54岁时调入的滴水学校比邻而居。
10年教师,28年校长,冯顺科先后在荷塘乡9所农村学校任职。“最让农村校长发愁的,就是校园的各项建设都缺钱。”教学楼、实验室、运动场、活动室、宿舍的改扩建,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的装备……冯顺科说,校园的每一次改造升级,都离不开经费。
“转了荷塘乡一圈”的冯顺科,在探索如何让农村学校“升级”为美丽、现代的校园方面,有着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十里冲”采茶路
1986年,冯顺科从师范学校毕业,身份也从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班上的同学大多进了城,他却选择了比双埠中学更偏远的青山学校任教。
“我是这里毕业的,知道青山很难留住老师。”冯顺科说,自己是当地人,父母妻儿都在身边,能安心在青山学校工作。
因为距离交通路有10多里,当地人称青山学校为荷塘乡的“十里冲”。地处偏远,学校各项硬件在农村学校里都算“落后分子”。
冯顺科打定主意,坐着等靠要,不如自己想点法子。学校有一块大小约1亩的地,他开始种水稻和蔬菜,可后来发现“地太小,自己吃倒还行,想创收,难!”
青山村有个茶厂,冯顺科在读书时勤工俭学采过茶叶。“何不组织学生一起采茶?”新鲜茶叶,茶厂的收购价是3角钱一斤,课余同学老师去采茶,能赚到一笔不小的钱,还能认识些植物,活动活动筋骨,何乐而不为?
“一年级小朋友,一听说可以上山采茶,都特别兴奋。”冯顺科说,全校都行动起来后,学校经费逐渐有了富余。煤渣操场整一整,老旧窗户换下来,再打一口新井……荷塘乡的“十里冲”,靠着采茶,将学校的硬件提升为全乡12所学校的“先进分子”。学校美了,老师也更有干劲。几年间,青山学校的教学质量名列前茅。
那时的冯顺科,还没当校长,但因地制宜走勤工俭学之路,为学校建设筹措资金的路子,已现雏形。
团山“鸭司令”
上世纪90年代,冯顺科调入团山学校当校长。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荷塘乡要在学校开运动会,可“操场就是个土坪,想整修,却没钱”。
冯顺科想到了青山学校的勤工俭学。一个偶然机会,他看到电视上一则关于福建古田县番鸭养殖的新闻。“我亲自跑了趟福建,带回来200只鸭苗养殖。”他算了算,一只鸭赚10多元,200只就有近3000元的收入。
学校力量有限,冯顺科又发动周边农户一起参与。学校负责鸭苗的购买和番鸭销售,赚取差价。“学校有了额外收入,农户们也能脱贫致富,积极性都很高。”1998年,冯顺科干脆带着学校租了块地,建起了鸭苗孵化基地。到1999年,团山学校还注册成立“湘闽鸭业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运作。种苗孵化、指导饲养、保底收购、成品加工销售的一条龙服务链,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依靠这一服务链,走上了致富路。冯顺科,则被老师和农户们亲切地称为“鸭司令”。
团山学校的变化更是翻天覆地。冯顺科用养鸭积攒的资金,建起了水冲式厕所;学校不仅新建了围墙、校门,还将两栋教学楼装饰一新;土操场全部硬化为200米环形跑道、100米直行跑道;教师平均月收入也高于周边学校100—200元。
荷塘“冯拆拆”
办学条件越来越好时,却因重点工程建设,团山学校面临拆迁,师生被分流至附近学校。冯顺科许诺不愿拆校的家长,一定会还他们一所新而美的学校。然而,种种原因,团山学校未能异地重建,怀着遗憾,他又被调至清水学校任校长。
由于城市建设规划,清水学校也面临拆迁。“我‘冯拆拆’的名号,就是那时候来的。”冯顺科解释道,“学校还会择址重建,所以拆迁期间,各项日常工作和师生学习都要正常开展”。135个学生,每天靠着4台校车,早上送到滴水学校就读,下午再接回村部集合点。
荷塘乡史无前例的汽车流动学校,安全运行了400多天。9个月通过各项审批手续,9个月后建成一所学校,新清水学校的创建,创造了另一个历史。
“冯校长没少奔波。”岳塘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自安说,一般一所新建校的项目审批需要3年左右,为了加快新校的建设速度,冯顺科每天骑着他的摩托车,奔波在勘测、设计、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带着一腔真情和各种数据,向相关部门负责人说明清水学校重建的紧迫。
当时的团山学校没能重建,冯顺科内心愧疚,“这是我38年里最大的遗憾”。如今清水学校的重建,他将之视为上天赐予的弥补遗憾之机会。
2015年10月,占地面积20多亩,能容纳18个班,拥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音乐美术教室、仪器室和实验室、红领巾电视台、太阳能热水系统等现代化教学、生活设备的新清水学校交付使用。
“绝对是当时荷塘乡最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农村学校。”冯顺科实现了承诺——还给学生、村民们一所全新的现代化学校。
《中国教育报》2017年05月17日第6版版名:校长周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