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山东省高密市柏城镇除了中心学校外,其余的5个村小每校只有1台微机,主要用于收发公文。
6年后的今天,柏城全镇师生都用上了电子书包和“学乐云”网络学习平台,借助“互联网+”跃上教育“云端”。
前几年,柏城学区学生不断向城区流失;近两年,柏城镇所属学校生源开始规模性回流,在全市各镇街科学发展满意度评价中,柏城镇教育工作满意度一直列第一名。如此巨大的变化,从何而来呢?
“主要是新一届党委政府特别重视教育,抓住机遇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让全镇学校搭上了教育‘智慧云’的发展快车。”柏城镇教管办主任潘吉先说。
2011年,柏城镇刚启动“班班通”工程、开展“电子书包进课堂”项目时,老师们并不“感冒”。全镇300多名教师,50岁以上的就有90人,推行难度可想而知。
当地采取分批培训、骨干带动的办法,先选取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市级培训,分学科开展二轮镇级培训,然后各学校自主组织三轮校本培训。
用着用着,老师们尝到了甜头。“电子书包是很便捷的资源包,有动画、音频、视频等,特别适合英语教学。”柏城中学教师周冬梅说,她还自己琢磨,给原来只有“知识点讲解”的电子书包,加上了“对应训练”,实现了“讲练结合”。
“周老师50多岁了,带头学用新技术,带动了全校老教师群体。现在,老师们100%会用电子书包。”柏城中学校长乔光东说。
2014年,柏城镇进一步启动了“学乐云行动”,这一平台打开了师生网络学习新空间。“平台强大的功能和资源不仅支持丰富了教师备课和教学,促进了课堂创新和教师发展,也能让学生和家长利用手机等终端轻松进入云系统,在家里连线学习。”大村小学校长李静说。
在柏城小学的数学课上,利用云平台开展多媒体教学,已成课堂“新常态”。老师用手机APP通过WiFi分别把两个小组同题竖式计算过程图片传到平台,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大家很快找到了错题和正确解题方法。
“以前给学生讲电流并联的特点时,由于比较抽象,很多学生不好理解,掌握不了。”柏城中学教师邱鹏说。有了“学乐云”后,邱鹏专门设计制作了电流图微课,动态图象形象地显示出电流走向,以及电流分支特点等,所有的学生都看得清清楚楚,再也不费解了。这个微课也获得全市微课程比赛一等奖。
随后,柏城镇又开始了以应用微课为重点的翻转课堂教改实验。大村小学还投资30万元,建成高标准的录播室。遥感录像机可以即时切换师生互动镜头,智能录课系统自动合成课堂视频,存放到云平台,教师可以自己磨课,也可以分享邀请评课。现在,录播教室已经成为教师课堂教研的新中心。
柏城镇还利用“学乐云”平台的大数据统计测量功能,进行课堂达标率作业正确率等检测反馈。“数据检测既能把握到面,也能精确到点,真正关照到所有学生,促进了堂堂清、日日清,课堂效益显著提高。”柏城小学数学教师邱介红说。
柏城中学结合选课指导,做了一个学生兴趣特长大数据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为68名学生开设了电脑设计课。在今年高密全市的电脑作品比赛中,柏城中学就有26名学生获奖,在农村学校颇为不易。
在每学期结束时,柏城镇各学校运用大数据平台,从不同维度和指标,对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核心素养等进行综合分析,用数据测绘每个学生的“成长地图”,形成教育测量报告,纳入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柏城镇还以大数据分析为依据开展了寻找薄弱学科、问题销号等行动,有效改进了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潘吉先介绍,先前生源向城区流失的大村小学,近两年出现了学生规模性回流,学生从两年前的80多人,猛增到现在的400人。在高密市教育综合督导评估中,柏城镇也从中游跃升到全市前列。(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孙世杰)
《中国教育报》2017年04月08日第3版版名: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