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5年以来,宁夏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为全区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宁夏学校布局调整自1995年开始实施,先后经历两轮三个阶段。
初调期(1995年-2000年):结合“两基”攻坚,加快建设改造了一大批中小学校,使全区各类学校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特别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环境得以极大改善。南部山区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改造成效显著。完成了宁夏大学首轮合并。
整合期(2000年-2005年):围绕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教育布局,新建改建了一批高中、寄宿制中学,整合撤并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师范学校、成人大中专学校,成立联办集中式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完成了宁夏大学第二轮合并,全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扩大,建设规模扩张;民办高等院校得以发展。
推进期(2005年-2008年):根据自治区第二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紧紧围绕提高办学效益,加快学校新建、扩建、改造、撤并步伐,使一大批农村中小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城市教育集聚度增强。着力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办学层次。
在两轮学校布局调整中,全区各地立足实际,注重实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两个因素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采取政府投入、市场运作、项目跟进、社会捐助等多种方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教育结构,使全区教育事业呈现出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可喜局面。其主要做法有: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高度重视,定期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和现场办公,研究解决相关问题。自治区教育部门加强对各地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指导力度,确保布局有目标,调整有力度。各地高度重视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五市按照自治区统一部署,强化政府行为,设立市、县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相关负责人任副组长,教育、财政、发改、国土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全面负责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基层乡村及学校也相应建立领导小组,配合开展布局调整工作,从组织上确保了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顺利进行。在此基础上,一些地方明确相关部门和乡镇职责,将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纳入为民办事的重要内容,作为各部门、乡镇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依据。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学校布局调整中,各地根据山川、城乡不同特点,制定了本地区学校布局调整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动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银川、石嘴山市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将学校布局与改造薄弱学校、建设优质学校相结合、与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相结合、与优化办学结构、加快职业教育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上学难”矛盾,初步构建起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办学体系。石嘴山市通过对一批矿区企业移交学校实施迁建、撤并、改造,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学校“无人管”的现象,又通过资源优化,满足了不同阶段孩子的上学需求,同时缓解了城市教育的压力。吴忠、中卫、固原三市结合山川相济的特点,将布局调整重心放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突出办学效益上,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调整优化城市教育布局,一方面坚持就近入学、集中办学的原则,因地制宜推动农村中小学调整、撤并,基本形成了小学办在村、初中办在乡、高中办在县城的格局。
探索创新,集中办学。经过两轮高校布局调整,原宁夏大学、宁夏工学院等五校合并成立新的宁夏大学,原宁夏医学院与宁夏卫生学校、护士学校合并成立新的宁夏医学院,原固原师专与固原卫生学校合并后升格为宁夏师范学院。通过对成人高校、优质中等职业学校的改制、合并、升格,组建成立了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高等职业学院,扩大了各校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随着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宁夏司法警官学院、宁夏育才中学等学院(校)的建设,以宁夏大学为核心的宁夏教育园区雏形初具。为缩小宁夏教育发展差距,自治区党委、政府果断决策,在银川市兴建了专门面向南部山区学生的、教学设施一流、师资力量一流的宁夏六盘山、育才高级中学,让山区孩子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学生相同的优质教育资源。在企业学校移交中,石嘴山市投入巨资,在大武口区建设寄宿制学校,专门解决矿工子女上学问题。
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全区学校布局调整主要以政府推动为主。据估算,自1998年启动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以来,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等教育重点工程,共投入资金近17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218万平方米,校舍砖瓦化面积达到90%。各地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新建、扩建、改造学校力度。仅银川市超过10亿元,占全区教育投资的一半以上。各地在加强政府投入的同时,在准公益教育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采取市场运作方式,通过拍卖国有资产、土地、以校抵押、借牌招商、提前垫支、银行借贷等方式,多渠道吸引各类资金投入学校新建、迁建、改造,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有力推动了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同心县在撤并联办一批学校过程中,确保资源不流失、不闲置,科学优化组合各类教育资源,使撤并乡镇、学校闲置的土地、校舍、教学设施等资源,在“产权归教”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利用。
注重效益,强化管理。各地在推进学校布局调整中,注重办学效益,突出综合配套,做到改造一所,达标一所,将学校布局调整与行政区域调整、城镇化建设、薄弱学校改造相结合,在学校撤并上,既考虑学生就近上学、交通便捷,又考虑后勤服务跟进配套,避免了学校布局调整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不便。在“撤、并、扩、建、改”的过程中,加强对新建、扩建、改造工程的全程监督管理,通过封闭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使学校教育教学规范化、科学化。
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自治区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形成了符合宁夏实际、基本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办学体系。到2008年底,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924所,比2001年的3766所减少了842所。其中,幼儿园286所,减少54所;小学2202所,减少699所,特殊教育学校6所;普通初中284所,减少59所;普通高中93所,减少12所;中等职业学校34所,减少26所;高等院校14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8所),增加3所。持续、全面的教育结构调整与学校布局优化工作,促进了全区教育的快速发展并体现为:
优化了教育资源。通过布局调整,全区教育资源重新优化组合,发挥出最大办学效益。自治区通过建设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园区,促进了各类高等院校规模化发展,也使各院校的体育场馆、图书馆、实验设施等资源得以共享,节约了政府投入成本,使教育资源得以最大化利用。银川市通过“腾笼换鸟”方式,对自治区级重点高中进行搬迁建设,将兴庆、金凤、西夏三区部分中小学进行合并,撤并部分生源少、教育质量差的学校,集中联办起一批优质学校,使教育集中度明显提高。目前,投资上亿元的银川一、二中等重点中学教学设施先进,教育环境优雅,成为城市教育中的“龙头”。石嘴山市在整合企业移交学校过程中,对市三中进行迁建,将市九中(与宁夏冶炼厂中学联办学校)迁入市三中原址,同时将市十二小迁入九中校址,达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扩大了教育规模。经过两轮学校布局调整,全区高校校舍面积从1997年的44.8万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155.73万平方米,增长247.77%。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从1997年的10958人增加到2008年的72909人,增长565%。本科专业涵盖11个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予点增加到7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从无到有。全区小学、初中、高中校均规模由2000年的216、752、732人增加到2008年的 274、889、1230人。其中学校布局调整成效最为突出的贺兰县,目前已完成80%的调整任务。在二轮学校布局调整中,通过大手笔规划、大幅度撤并、大财政支持、大项目建设,新建、改造了一批城乡中小学校,使全县学校面貌一新,布局合理,规模扩大。目前,贺兰县高中学校规模由2000年的1098人/校提高到2174人/校,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各类学校的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职业教育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全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基本达到大体相当。
改善了办学条件。全区各类学校通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校容校舍焕然一新,教学设施配备齐全,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软件建设进一步加强,不少薄弱学校通过学校撤并实现了“一无两有六配套”,图书、实验室器材大幅增加,教学走上常规化、规范化,许多过去没有开设的课程也全部开齐,学生以前没见过、没用过的教学仪器也用了起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全区高校共建成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中心1个,自治区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
优化了师资队伍。全区各地结合学校布局调整,加快教师队伍内部改革,不断探索完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通过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优胜劣汰,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妥善安置学校撤并后的富余教职工,各地积极探索办法,通过统一考核,将一批优秀教师分配至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对不合格教师实行转岗、退休等办法进行安置,保证教师“变岗不下岗”,稳定了师资队伍。贺兰县通过学校布局调整,既撤并了一些学校,也通过竞争考核使教师由原来的2671人减少到1700多人,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