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新区中川镇中心小学三年级(2)班彭加林眼前摆放着牛奶、鸡蛋和馒头,这是他周五的美味早餐。尽管跑完操后,他显得有点迫不及待想要吃,但还是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与同学们一起背颂唐诗《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后才和小伙伴们一起滋滋有味地享受起眼前的早餐。
记者近日在甘肃省采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时了解到,从2013年春季学期开始,甘肃省在嘉峪关市和28个非连片特困县市区启动实施了农村(不含县城)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省级试点,加上之前已经在58个连片特困县开展的营养改善计划,目前228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吃上了由政府提供的营养餐,实现了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
建章立制,推进任务落实
制度建设是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生命线。为了实施好计划,甘肃省制定印发了《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保障办法》、《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供餐企业准入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这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落实,确保了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实施,规范了营养改善计划操作环节和工作流程。
对于学校而言安全、卫生制度等更让校长、食堂人员、家长关心。记者在定西临洮县程家铺初级中学、八里铺乡,兰州新区中川镇中心小学和永登五中食堂看到,所有的制度和管理办法一目了然,悬挂在食堂醒目的地方;即使在储物室也有安全须知等内容高挂。面对记者的简单提问,食堂人员都能应对自如。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食堂设施
在推进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的同时,甘肃省加大了学校食堂建设的力度。
定西临洮县八里铺乡镇小学虽然只有380名学生却有一个不错的食堂,食堂周一的食谱是牛奶、花卷、罗卜汤,周二是排骨冬瓜汤和一个花卷,汤是现做的,牛奶要加热……寒风中,赵青俊校长对记者说,有了食堂,就能在冬季里保证孩子吃到热乎饭。
临洮县寄宿制的程家铺初级中学在2010年投资350万建造了食堂和学生宿舍,食堂一次能够容纳100多人用餐。
定西临洮县教体局副局长董世录向记者透露,该县近两年加大对食堂建设的投入,已经让全县的学校都拥有了自己的食堂。
据了解,各试点县(市、区)普遍加大了学校食堂的建设力度,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区分合理、设施设备先进的学校食堂。许多县(市、区)还对闲置校舍进行维修改造,建成临时学生食堂或食品储藏室;有些县(市、区)投入专项资金给学校购置了炉灶、食品容器、冷藏柜、冰箱等;有些县财政安排专项工作经费,用于学校食堂工作人员配备及业务培训。华池县先后投入220多万元,新建了一批学校食堂,购置食堂专用设备1300多台(件);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管理学校食堂,协调配备炊事人员19名;为全县47所学校82名炊事人员按每人每月450元的标准落实了工资补助,实现了营养餐全部由学校食堂供餐的目标。
截至2013年年底,甘肃省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建或改扩建食堂(伙房)共安排项目学校2422所,新增学生食堂面积168.42万平方米。超过50%学校都有了自己的食堂。
因地制宜开展学生营养改善
兰州新区由皋兰县和永登县的几个乡镇合并而成,说起来是新区,实际上是贫困县,这里的学校在两年前已经享受到国家开展的“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照3元钱的标准,学校每天为学生提供营养早餐。
记者日前一大早来到兰州新区中川镇中心小学参观该校的供餐情况:在一个由教室改造而成集蒸各种食品与储存原材料的多用途“食堂”里,各种食品码放整齐,每样都有登记,角落里还放着一台冰箱,冰箱里存放着留样品,“这个要留样48小时。”校长费克任一边打开门一边告诉记者。“食堂”紧里边摆放着一个学校花费八千元置办的蒸箱,热腾腾的鸡蛋刚刚从里面取出来,“食堂”唯一的师傅赶紧将盛满馒头的笼屉放进去。她对记者说:“学校共有1000多名学生,光煮鸡蛋就要有一个多小时,有牛奶的时候还要热牛奶,我经常夜里4、5点就来干活了。”
领餐的时间到了,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小学生们一边搬着自己班的食物一边高兴的打闹着。六年级的一位学生看上去气色红润,“我以前在家里从没有吃过早餐,现在我最盼望的就是到学校吃早餐。”
新区教育科技文化局副局长杨天岳说,由于新区新建不久,食堂处于建设之中,目前以企业供餐为主。“我们将尽快实现食堂供餐。”
据介绍,鉴于3元钱的标准,甘肃省目前基本开展的是营养早餐,实行三种供餐模式:有条件的地方食堂供餐,占到50%以上;没有食堂和目前正在建造食堂的学校采用企业供餐;另有一些村小和复式学校则由中心小学食堂做好饭后配送到校。
该省学生营养办的同志表示,今后一个时期,甘肃将全面开展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监测评估,建立营养改善计划长效保障机制,开展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培训等工作,力争让孩子从吃得上走向吃得安全、吃得营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