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教育扶贫任务、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维护教育公平、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项关键之举。近年来,许多地方加大统筹力度,采取优化编制配置、创新补充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扩大交流轮岗、提高生活待遇等多种措施,着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农村教师队伍,收到良好成效。
重庆是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的直辖市,全市中小学共5928所,其中农村中小学占比达87%。2014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关于给予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的通知》,把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农村教育水平的关键,采取系列改革举措,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农村教师队伍,取得显著成效。
改革农村教师编制配置机制
改变过去单一按照“生师比”方式核定农村教师编制的做法,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学校布局、生源变化、课程设置等因素,每学年动态调整各学校编制,优先满足农村学校教学需求,余编使用优先用于农村学校招聘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挪用、截留农村教师编制。近三年,全市每年新招聘中小学教师均超过8000人,其中近七成到乡镇及以下农村学校任教。
改革农村教师补充培养机制
一是实施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中小学特色学科教师配备计划(“双特”计划)。2014年招聘“双特”教师1871人,近三年为农村学校补充了5447名“双特”教师,有效缓解了农村学校科学、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配备不足问题。二是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和幼儿园教师“3+2”或“3+4”培养计划。定向为农村学校培养一批本科层次小学全科教师和一批高素质幼儿园教师。 2014年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共招生1100人;2014年首批“3+2”免费幼儿师范教育招生117人,计划五年培养1000人。
改革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一是健全农村教师在岗培训体系。建立“国培”“市培”、区县全员培训、校本培训相互衔接的培训体系。近三年“国培”投入2.1亿元、培训教师近10万人次;“市培”投入3亿元、培训教师10万余人次;区县、学校按照5年一周期对每名农村教师提供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覆盖农村所有成建制学校和所有学科。二是启动教师教育创新试验。探索构建师范院校、地方政府、研训机构、中小学校共同协作,职前培养、入职适应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新体系。已启动建设北师大与江北区结对、西南大学与渝中区结对、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与綦江区结对等3 个试验区。
改革农村教师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岗位动态调整机制。探索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农村教师职称(职务)和岗位评聘办法,教师中、高级岗位向农村学校倾斜。二是推动教师交流轮岗。建立“县管校用”机制,2013、2014连续两年选派1000名以上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要求到2017年,每学年交流轮岗人员达到本区(县)符合交流条件人员的10%。三是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要求广大教师关心贫困家庭学生,坚持定期家访并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经常与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四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督导和考核工作。建立政府领导定期联系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制度,市政府教育督导部门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列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的重要内容,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公布区县(自治县)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改革农村教师保障机制
一是设立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按照每人每月200-500元标准,合理确定不同档次,重点向村小(教学点)和条件艰苦学校倾斜。二是大力推进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计划建1.5万套,已建成4162套。要求区县政府将符合公租房申请条件的农村教师纳入公租房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