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取得了决定性进展,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这些成绩的取得很不容易,也是实施了大量超常规举措的结果。但是,我们要清楚认识到,从长远看,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离不开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大量事实表明,贫困群众之所以陷入贫困、难以摆脱贫困、无法彻底告别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程度低,以及由此带来知识不足、技能不够,适应不了现代社会。教育要做的就是增强贫困地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从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安排上来看,教育扶贫其实肩负着双重任务:扶智与扶志。同时,教育还承载着“两不愁、三保障”中义务教育有保障、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等重要任务。
结合在贫困地区的调研情况,我们认为一定要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只有教育跟上了,才能激发出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增强贫困群体的持续发展能力,贫困家庭才有希望能“转运”,对未来的日子有奔头、有盼头。教育扶贫就是在营造扶志扶智的环境,给钱给物只能解决贫困家庭一时的问题,而且容易导致养懒汉现象发生。要致力于转变一些贫困人群的“等靠要”观念,就需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这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综上,我认为要关注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是西部农村的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问题
近年来,西部整体教育水平有所发展,但农村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农村图书馆的问题。这些年来,我们大概走过100多所深度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我们看到农村中小学的营养午餐的问题基本解决了,走到任何一个村小都可以看到孩子们吃饭的问题基本解决了,而且管理很规范。但是,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问题,令人担忧。从图书品质上来说,不符合中小学阅读要求的图书非常多,图书质量、品质比较差。
二是管理上,学校图书馆和村里的农家书屋有些是一体的,但很多学校都是铁将军把门,不开放,规模大一点的学校每个学生每周能够轮到一次借书都很困难。大部分学校是没有专人管理图书的,老师们也不了解什么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读什么样的图书,更谈不上指导的问题。
从理念上,校长和老师对孩子们阅读的问题普遍重视不够。我们在西部县城重点学校看到过大量的图书都堆在仓库里没有用过,有的放了两三年更多的时间,成包的图书在库存里睡觉,我们在乡村里看到乡村学校在改建教学楼的时候,把所有的图书全部封存在学校的仓库。我问校长为什么不给孩子们看,他说现在没有人管。阅读的问题是教育里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这些年我们一直都在关注阅读的问题,去年我在云南和一个小学校长讲,一个老师给孩子的东西,可能有时候不如一本图书给孩子们的影响大,如果是一本好书对改变孩子的命运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讲过一句话,他说当一个边远地区的农村的孩子能够读到和城里孩子一样好的图书时,其实他们就已经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我们短期内要提高西部老师的水准有很大的难度,让优秀的老师到农村工作还有很大的困难,但是让优秀的图书进入农村,进入西部的中小学应该说是容易得多的。
这两天我正在看一本书《知识匮乏:缩小美国儿童令人震惊的差距》,这是美国著名的学者艾瑞克·唐纳德·赫希在2006年写的一本。在美国,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主要也是出在阅读的问题上。
要提升农村孩子的教育质量,阅读是最好、最容易的推动的一个策略。所以,我们建议首先要继续做好农村中小学营养午餐的同时,要推出精神正餐的工程,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的精神校园的建设,真正让中小学生得到滋养。其次是实施农村中小学图书标准化的工程,研制适合中小学阅读的书目。
我们提出要建立专门的针对中国的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图书馆的标准推荐书目,真正把最经典的书,最值得孩子读的书推到学校去。因为现在农村中小学图书问题很大。
一是招标中低价中标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假书、盗版书,很多出版商卖不出去的书进入了农村中小学;
二是捐赠的书往往是最少的钱捐赠最多的书,所以捐赠的图书没有获得书目审查,很多公益性机构越来越意识到这个问题,捐再多的书也捐的是废纸,当没有人好好看书的时候根本不能发挥作用。
所以一定要保证最好的书给农村的孩子看。现在城里孩子看到的好的童话书进不了农村中小学,因为太贵,出版社不愿意打折,进入中小学的招标书目没有经过很好的审定和审查,所以我们觉得要完善这个流程,遏制目前招标中的低价腐败现象,确保最好的图书进入农村学校。建议专项检查,对全国尤其是西部的农村中小学的图书进行一次筛选,剔除劣质图书,因为我们看的过程中有很多完全不应该让孩子们看的书也进入了农村中小学。
三是加强农村中小学的图书馆专业建设。根据不同学校的规模,设置专兼职的图书管理员的岗位,现在图书管理员不仅在农村,包括城市的中小学图书管理员应该说总体素质是不高的。台湾建国中学校长跟我说,他们学校的图书馆长是学校里最有学问的人,一定是学校里最懂图书的人才能担任这个职务。所以,我们要鼓励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和民间团体捐赠优秀图书,培训阅读推广人,开展阅读活动。这是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建议。其实,图书馆的问题解决了,把西部孩子对阅读的兴趣点燃了,比任何好老师的作用都不逊色。
第二,关注西部特殊儿童的教育保障问题
残障儿童被称之为人间折翼的天使,保障残障人群获得教育的权利是中国公平教育的宗旨,教育是残疾儿童享有的权利。但残疾儿童受教育的问题目前还是一个大的问题,因为根据教育部的最新教育事业发展的数据,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的入学率超过了90%,但不到70万人,根据残联公布的大数据,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其中持证残疾人口3500万人,我们的统计是根据持证残疾人口统计的,而没有根据总体的残疾人口统计,所以很多残疾人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这是我们残疾人统计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美国残疾人人口占美国总人口超10%,中国残疾人占比是6.21%,估算出来是8500万人。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还有60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学辍学,但是各个地方都说义务教育一个不落,那么这部分群体到底在哪儿?我们最初判断有部分是残障儿童群体,而有关摸底也印证了这一问题。例如我们在湖南调查,2018年底全省共有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4720人,其中建档立卡为2029人。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显示,全国残疾儿童少年中没有解决好义务教育问题的,81%为农业户口,近80%生活在中西部地区。
像湖南省有400万残疾人,持证人口只有170万,不到二分之一。专业机构对残障儿童入学的评估机制还是不够的,如何保证送教上门的质量是有问题的。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很多送教上门的老师没有学过特殊教育,完全不懂,不懂手语,不懂怎么对待和照顾残障儿童。我们送教上门也没有标准,对什么样的人属于几度残疾没有标准。同时,保障机制也不健全,送教上门以后,像我上个月刚刚到湖南去,一个特殊学校的老师说送教上门基本是义务的,利用星期六、星期天义务上门,一个月一次,去了以后拍个照片,留个证据,写个档案就回来了,至于效果好不好并不是清楚。我问他们怎么去?他说是老公开车送她去,连汽油钱都是他们自己付的,这怎么会有积极性做送教上门的工作。
一是要加大中西部整体教育资源的布局和调整。我们知道未入学残障儿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农村,要结合教育扶贫,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
二是融合教育提升计划,重点推进普通学校的特教资源建设和特教教师的配置,融合教育的问题。在整个世界教育范围内,在推进融合教育,残障儿童放入普通学校,但在我国的推进难度很大,我们基本上把残疾儿童放到了特殊学校进行教育,当然它的优点是集中资源,因为资源比较有限,这样做效率可能高一些。但普通的孩子不了解这群人,所以,当残疾孩子走向社会后,他们和正常社会的相处缺乏经验。但目前我国的师范教育体系里没有特殊教育,所有的师范生不学特殊教育,我们建议所有的师范生都必须要学特殊教育,而且有可能要选某一类型的特殊教育作为必选课程,这样便于他们在面对特殊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做得更好。
三是严格界定送教上门的标准,针对不同残疾儿童的类别和程度,建设有教育、心理康复、社会工作等专家组成的残疾人教育的委员会,落实一人一案。要对残疾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确认,什么样的人可以送教,什么样的人应该送教,什么样的人送教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目前这些规范还是不够的。
四是健全送教上门的“四个一”。为规范送教上门工作,要明确建立健全配套的资源和制度,包括:一支稳定送教队伍。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地多元化组建送教队伍,主要方向是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特殊教育培训,探索把特殊教育纳入教师教育、准入、培训和考核内容,适应融合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就近送教上门的现实需求。可以统筹社会自愿力量或者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一套规范送教流程。要按照教育规律,研究确定送教的工作方案、时间频次、备课要点、授课内容、教学档案等,落实好“一人一案”;一套标准特教课程,要明确特教理念、目标、要求,加强对特教课程的编撰工作;一套跟踪考评机制。教育部门加强对特殊教育的考评工作,研究特教规律,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教育送教上门 的发展路径。
五是细化特教生均公用经费的使用细则。要把送教上门的适龄残障儿童纳入学籍管理,足额拨付6000元的生均公用经费。要指导县区制定出台特教生均公用经费的使用细则,统筹考虑送教上门产生的交通、误餐等费用和相关的教师津补贴、绩效等,加强对送教上门的保障力度。
三、加大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力度,大力发展农村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离农村贫困人口和底层打工族距离最近,最能直接提升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的教育类型。对于贫困家庭的子女来说,受到好教育,全家都会有希望;而一个人有好工作,全家都会脱贫。因此,好的职业教育,可说是一条快捷的脱贫之路。在脱贫攻坚中,职业教育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必须大有作为。
根据媒体报道,甘肃省现在每年有近6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接受免费中职教育、近3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在省内高职(专科)院校接受免费高职(专科)教育。2018年以来甘肃确保自主招生院校50%的自主招生计划,面向省内58个贫困县(市、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市、区)实施分县单独测试招生,专门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实现建档立卡户有技能需求人口接受职业教育全覆盖。我们在湖南了解到,湖南省推动实施了“一家一”助学工程,在国家的中职免除学费政策外,每个贫困学生每年拿到资助金2000元,并在毕业后实现稳定就业。毕业生年薪一般在3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体现了职业教育在授人以渔、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巨大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合适的职业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路径。让所有贫困者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改变自己的命运,为自己也为下一代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各位嘉宾,朋友们,教育改变中国,通过在教育上的投入和努力,将能够助力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更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打下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我们有信心看到,贫困地区将享受到公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贫困家庭的孩子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未来、根除贫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