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新时代乡村教育的价值与定位,主要想从四个方面来介绍。首先,乡村教育进入了所谓的新时代。进入新时代是一个过程。从义务教育的发展来看,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我们要逐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现在为止它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称之为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阶段。当时,我们提出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学校先发展起来,然后我们再共同发展。这个阶段从1985年一直持续到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提出了要分三步走这样一个非均衡的战略。到了2002年,教育部发现我们国家的义务教育非常不均衡,于是在那一年出台的一个文件当中明确提到了要促进学校的均衡,不过到2005年才正式提出来,包括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应该说,这十几年我们在非常努力地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所以,2002到2011年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阶段。到2012年上半年,在“十八大”正式召开之前,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随后,“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而且非常重视扶贫特别是教育扶贫的问题,这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新的变化。在我看来,在“十八大”之后,我们整个义务教育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叫做“新非均衡发展”的阶段。
如果说“十八大”期间我们用五年的时间在实践上做出了一种探索,那到了“十九大”,我们是在理论和思想层面确定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在新时代,城乡关系将出现怎样的变化?从“十九大”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国家整个的城乡关系正在发生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型,即转为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乡村振兴三位一体的城乡融合发展体系,这将成为我们现在到2035年甚至2050年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
为什么要振兴乡村?很多人不是特别理解。在我们国家,城镇化是一个大趋势,为什么要振兴乡村?请大家想一想,目前我们的农民工进城都从事什么职业呢?他们有的在工业,有的在交通业,有的在建筑业,甚至新型的服务业。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的产业正在进行结构调整,要寻找新动能,这个新功能要有知识基础、科技基础,而新科技对劳动的排斥是非常强的。例如,很多的物流变成了电脑化控制,不需要人了。当城市的业态发生一些根本性的改变,将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可能就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而如果他们在农村又没有了土地,他们很可能就将成为新的贫民。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城乡的协调发展,必须重新考虑战略的布局。
振兴乡村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乡村发展。现在乡村碰到的最大问题,我认为是知识的问题和人的问题。现在,乡村的智力资源大量进城。为什么城市那么繁荣,都是由人的思想、人的头脑在不断的创造各种各样新的东西,而在乡村,相对来说,人们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是远远低于城市的。所以,正是在这样一个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新关系背景下,国家提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而且要努力让每个孩子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光义务教育还不行,因为将来新增的劳动力没有一定的高中阶段知识水平,会无法胜任我们国家整体转型后的各类工作。我们也需要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这是国家一个大的发展方向。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新时代的农村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战略价值呢?在我看来,价值关乎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问题,那么农村教育到底对谁有用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国家的功用,二是对城乡社会的功用,三是对乡村儿童的功用。
首先,乡村教育对国家的功用。乡村教育是维护国家主权的一个重要途径。乡村,特别是边远的山区乡村,山高皇帝远,那国家的观念靠什么来陈述?书本会传递国家的意志、国家的观念,而且在生命里要陈述人的国家意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离开了我们的教育体系,国家政权就会受到影响。因为我们国家曾经走过从农村包围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最知道在思想中重塑国家的重要意义,所以李书磊也提出了“村落中的国家”,即学校是国家的象征。其次,基层教育的边界即党和政府意志与影响的边界。如果乡村教育撤了,流失了,那么很多东西将向乡村渗透。这些问题对国家来说都会产生整体的影响。离开了乡村教育,我们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乡村教育对城乡社会的功用。乡村教育不只是对乡村有用,对城市也有用,因为城乡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对乡村来说,教育首先具有日常生活上的意义。朗朗的读书声,还有昨天我们参访学校时听到的孩子们练武的声音、音乐的声音、唱歌的声音,这些对乡邻的生活是一个意义的坐标。如果每天有这个声音,父母或者长辈就知道中午该给孩子做饭了,知道我的生活是这样一个结构。如果孩子都走了,书声也没有了,他就打麻将了,打到中午、晚上都不知道给孩子做饭,生活结构、意义就都发生了改变。
另外,学校也是一个地区是否宜居的价值标尺。大家想一想,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只要有教育质量高的好学校,那个地方的房价都会上涨。哪个地方没有好学校,那它几乎就是沙漠,文化沙漠,不适宜居住,都要搬离的。没有学校,想建设好乡村,振兴乡村,我认为是不可能的。此外,乡村人的素质和有机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必须要有一个现代乡村教育做支撑,这是对乡村来说。
对城市来说,我觉得同样如此。现在提升乡村人口的人力资本,它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的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而且人的升级才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生活富裕,促进国家逃离“中等收入陷阱”,也加速人的城市化。人的城市化是什么?首先是就业城市化,其次是身份的城市化,然后是人格的城市化。从人格城市化回过头来再辐射、推广到乡村,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循环,所以国家要同步推进这样一个过程。
第三,乡村教育对乡村儿童的功用。乡村教育首先丰富了乡村儿童的整个精神世界,由自然生命向社会生命提升,重塑和再造我们乡村人的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现在乡村丢失的是一种精气神,如果生命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骨气丢失了,都看不起乡村,都要逃离,没有建设家乡的这种志愿,那乡村便真的无望了。所以我觉得生命的精气神的打造对乡村来说特别重要。另外,我认为乡村教育要培养乡村人对知识的终身渴望和对学习的持续热情。好的教育不只是说我接受、掌握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我愿意持续地去学习,这很重要。现在物质资本和劳动力量的投入,对于居民来说有一些是不能解释的,不能解释什么?就是我们所说的导致经济增长的那些其他的一些要素,比如说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生产创新、管理创新、专业化程度、社会经济制度的进步,这些进步都是靠人来完成的。没有现在的人,乡村社会所有的变革都变得困难,甚至不可能,所以我觉得这一点对于乡村教育就特别重要。
要实现乡村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有质量的乡村教育是前提。在知识改变命运、学习蕴含财富的时代,低质量的教育就是在剥夺农村儿童的生存权利和生存能力。乡村教育的质量指的是什么?在我看来,一个是学业的质量,即有助于增强农村学校的吸引力,把学生的心留在课堂,使他们的各学科知识能获得发展,增加他们对进一步学习的期待。另外一个就是学习的结果,即在知识之外学校在农村学生心目中留下了什么?辍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学校而恨老师、反学校、厌书本,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乡村教育就真的失败了,因为那意味着在知识的社会,他跟知识要永远的诀别了。所以,对乡村学校来说,更重要的学习结果是农村学生学会在知识社会中持续学习:是不是还想读书?还爱学习?还会求知?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有助于为农村青少年累积初始培训资本,初始培训是年轻人在正式开始其“成人”生活之前所受到的所有教育,它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初始培训的质量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成人后对教育的参与和对学习的态度,影响着他今后是否有可能赢得第二次机会教育(second-chance education)。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部长圆桌会议公布了《“有质量的教育”公报》,其中指出:“尽管获取公平对于那些极端不利人群尤其难以实现,但我们相信,‘有质量的教育’是战胜这些不利因素的一种工具,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项权利,而且是实现其他权利的一个途径。”所以乡村教育的质量尤为关键。
那么,下一步乡村教育的方向是什么?我认为是现代的教育。现代教育首先要全纳,要确保每一个人都能接受完整教育。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我们要树立处境不利儿童优先的理念,保障他们免遭各种形式的教育排斥,不让一个人掉队,实现教育的包容、全纳和完整,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必须秉持的价值理念。
其次,现代教育需要是公平的教育,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公正的对待。现在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还是会遇到差别对待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尊严的,都是同等尊贵的,都有发展的潜质,关键我们是否找到了适合孩子发展的路径,这个现在是我们教育当中一个最大的、最严峻的课题。
最后,我觉得现代教育必须是适合的教育,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应有的尊重。所以我们说要找到乡村的一些符合孩子经验的教育就变得尤为珍贵。总结来说,乡村教育要全纳、优质、公平和适合。除此之外,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要联系生活的、根植经验的、主动探究的、改造社会的。同时我们的知识要转化为问题,问题转化为方法,方法再转化为思想,思想再转化为行动。我们要倡导一种新生活教育,新的做中学,新的社会教育,通过积极的过程主义的乡村教育现代化,推动农村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