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乡村工匠之师?就是“培育一粒种子,带动一个专业,服务一群产业,扶持一方经济”。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在乡村振兴中,一所职业学校培养出乡村工匠,往往能用一技之长兴一个家庭、富一方百姓。如果是培养研究生层次的乡村工匠之师呢?那就是“培育一粒种子,带动一个专业,服务一群产业,扶持一方经济”。
针对乡村工匠之师培养“机制不活”问题,我们从宏观上需要通过构建“三界共商”的运行机制来解决;针对“路径不畅”问题,中观上需要通过构建“三双共生”的培育路径来解决;针对“质量不高”的问题,微观上需要通过构建“三术共长”的质量体系来解决。“三界共商”+“三双共生”+“三术共长”的“全息共振”培养模式,是培养乡村工匠之师的关键。
一是构建“三界共商”的运行机制。“三界”即指政界、学界、业界。政界即县乡政府;学界即培养学校,包括本科院校和中职学校;业界即产业界。“三界共商”指由政界主导、学界实施、业界参与形成的“需求导向”运行机制,即县乡政府根据当地社会经济需求,规划乡村工匠之师需求数量和结构,落实编制,提出招生计划;产业界根据市场需求提出专业设置建议,提供乡村工匠之师实习基地与兼职教师;培养院校根据人才成长需求,面向中职学校招收相应专业学生,与中职学校、企业联合定制培养。
自2007年以来,湖南农业大学在全省29个县乡政府的协助下,与32所中职学校75个企业联合培养出730名研究生层次的乡村工匠之师。初步统计,自2007年以来,学校共培养合格工匠之师、专业工匠之师和卓越工匠之师本科生4200余人、全日制研究生374人和中职教师研究生356人。近4年先后招收农村职业中学卓越专业课教师的免费师范生264名,其中湖南桃源县职业中专农艺组18位教师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2014级毕业生谭怀芝,在校读研期间发表论文8篇,参与课题23个,主持课题一项,获奖数项;2015级学生李欢,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长沙县职业中专,成为一名优秀的乡村工匠之师。
二是构建“三双共生”的培育路径。“三双共生”即“双导师、双基地、双证书”培养模式。在培养主体方面,确定校内学术导师和校外专业导师结合,分别开展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在培养环境方面,建立校内理论教学基地和校外专业教学基地(职校专业教学基地和企业职业教学基地),注重专业素养与岗位锻炼;在功能方面,强调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使学生获得“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自2006年以来,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5个,校外实训基地16个;学校为培养乡村工匠之师,遴选校内学术导师29人,校外专业导师35人,毕业的研究生中获得“双证书”的人数是730人,获取比例为100%。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中职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培训班7期共计466人,为专业带头人配备培养导师,重点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现代教育技术、德育与班主任等针对性指导;为本省10个县级职业中学2000名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同时还接受广州、福建、云南、贵州、海南等省、市委托培养卓越教师19期以及各种短期培训共计近2000人次。
三是构建“三术共长”的质量体系。一是技术导向的人才:预备工匠之师培养(中职阶段)。以培养技术技能为主的中职预备工匠之师培养阶段采用“校校企”模式,即招生院校、中职学校和企业联盟,为工匠之师培养预备生。二是“教术”导向的人才:优质工匠之师培养(本科阶段)。以培养教育教学能力为主的本科优质工匠之师,我们采用“政校校”联合模式,即由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面向预备培养基地对口招生。三是学术导向的人才:卓越工匠之师培养(研究生阶段)。以培养学科学术能力为主的研究生层次工匠之师,我们采取实验班保送与中职教师在职攻读两条路径。
现在,乡村卓越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方案在26所中等职业学校得以应用与推广;先后在云南、广州和湖南建立24个乡村工匠之师培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和实践场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乡村工匠培养提供实践保障。学校为探索乡村卓越师资培养培训的长效机制,走出了示范引领、实践创新之路。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
《中国教师报》2019年03月06日第13版 版名: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