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和未来教育大家谈
习近平主席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信息化让优质学习资源变得不再稀缺。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国家,地区间经济状况和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孩子所享受的教育有较大差距。
借助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等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面貌和本质将发生深刻变化,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等均将发生根本性变化。通过创设“慕课”“微课”等课程资源,可以使优质学习资源不再具有稀缺性、专享性和排他性。随着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的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理念将深入人心,并成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信息化为每个孩子提供个别化精准学习机会。
针对信息化的特点,要提倡、鼓励和引导贫困地区教师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变“教书匠”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自主探究方式,提高学习品质,促进师生数字化思维能力的共同提高和创新意识的萌发。借助于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与设备,边远地区孩子不仅能够获得优质学习资源,提升学习品质,还能和发达地区甚至海外的孩子进行远程交流,缩短相互间的距离,大大拓宽偏远贫困地区孩子的视野。
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移动网络等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教学过程的直观性、体验性和实时性将变得更加容易实现,虚拟化情境教学将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要鼓励教师探索“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以及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等基于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为学生体验式学习构建丰富的学习情境,促进信息技术和课程及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终身化学习需求的新型课程结构、课堂模式和教育教学体系,促进智慧学校和智慧课堂的产生与发展。
在“互联网+教育”社会里,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为每一位学习者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量身定制”的终身学习服务,推行智慧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可借助于人工智能和智能化知识空间管理技术,侦测出学生学习上的弱点和盲区,通过个性化匹配优化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同时,建立可供学生自由、平等选用学习资源的“教育超市”,建设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的“智能学习空间”和“虚拟学习共同体”,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适应其个性化需要的学习支持和服务,促进学习者终身学习及发展,争取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不让一个地区掉队,不让一所学校掉队,不让一名学生掉队。
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要采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国家、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通过宏观调控和加强重点投入等措施,有效缩小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数字鸿沟”,努力消除“信息孤岛”。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政策导向提升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对于贫困地区的支持和捐赠力度,提倡利用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教育信息化行政决策,提高决策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形成专业化教育管理与决策支持体系。各级各类学校要创新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机制和手段,着力推进学校数字化管理,增强教育教学管理的弹性和张力,形成有利于贫困地区师生探索信息化背景下学习模式的制度环境和管理氛围,构筑专业化教育治理的新业态。
为了确保贫困地区孩子顺利使用信息化资源,专业部门要加强教育信息化相关法规、标准和规范建设,确保网络安全,打通信息孤岛,缩小数字鸿沟。首先,要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的立法,杜绝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侵害。其次,加快各种网络学习系统的标准化规范的建设,通过开发开放接口和一致性的调用方式整合各种数字资源,打通信息孤岛,避免冗余信息泛滥。再其次,要建立数字化学习产品的准入制度,杜绝伪劣产品流入教育市场。最后,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治渠道缩小数字鸿沟,确保所有孩子平等享有优质学习资源,维护教育公平。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愿景下,展望2035年,到那时,区域、城乡、贫富、正常和残障人士等之间的教育差异和数字鸿沟将得以弥合,教育公平将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同在蓝天下的亿万孩子将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