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www.k618.cn中央新闻网站)北京1月31日电 (记者 李盈盈)“马云提出的建立‘拆校并校机制’的做法与2012年之前我国农村地区大规模撤点并校的思路大致相同。但是,之前撤点并校的实践,已经被证明不成功。”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如是说。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告诉未来网记者:“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说100人以下的学校就要撤掉,有些地方的情况非常复杂,有的只剩8-9个学生的学校也不能撤。”
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有近9万个乡村教学点,全国不足百人的小规模学校共计12.31万个,比上年减少0.37万个,占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4.59%。
这份调研了全国12个省份数据的《报告》显示,乡村进城小学生(语数外)成绩高于未进城学生,但低于县城(或乡镇)当地学生;乡村进城初中生(语数外)成绩既低于县城学生,也低于乡村学生,而且他们感知到的教师关心程度、对县城(或乡镇)学校的适应性均是最差的,想离开当前学校的比例最高。有近八成学生家长表示,若城市教育质量和农村教育质量相同,他们会让子女留在农村学校读书。
家长为什么愿意让孩子留在农村学校读书?
一位来自农村的家长向记者说,现在身边的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了,大人也去城里租房陪读。“我也想去,但我走不了,大的在上小学,小的还没上幼儿园,家里的菜地和果园离不开人。孩子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如果我去城里陪孩子上学了,家里的鸡鸭谁照顾?农活怎么干?哪有时间天天两头跑?“
一提起孩子的上学问题,这位妈妈一脸无奈,她说:“要是家门口的学校质量有保障,谁愿意去县城租个小房子,一家人窝在那里啊!”
撤点并校仅是马云一家之言 遭各方反对
按照马云的说法,现在的农村要撤掉生源不足的小规模(100人以下)的学校、教学点,集中办学,办寄宿制学校。
此话一出,便遭到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的怒怼:“我要怼一下马云,坚决反对再次大规模推动中国乡村小学撤并”。俞敏洪认为,在中国大规模配置条件较好的学校仅仅依靠企业家和社会力量,长期以来是不靠谱的,原则上只有政府才能做到,民间企业家能做到的也就是拾遗补漏的事情。
俞敏洪说,他就读的小学就是一所不足百人的小学校,然而,教师的知识和眼界带给他了解外面世界的好奇和冲动。
在俞敏洪看来,中国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因为学校的大小,而在于小学校留不住好老师。他说,对于这样的农村小学,不应撤并,而是努力提升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以及给老师更好的待遇。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农村就已经开始出现撤点并校现象。2001-2010年,乡村学校数量从51万减少至23万。而且,撤点并校之后农村孩子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凸显,农村学生辍学率回潮。
有学者调查研究表明,撤并学校后学生上学距离平均增加了4公里左右。然而,高质量的寄宿制学校未能随之出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曾对记者表示,寄宿制学校质量低是目前乡村学校的问题之一,“乡村寄宿制学校软硬件条件普遍较差,学生的情感、安全和心理问题突出。前几年调查发现,寄宿学生的身高甚至比走读学生低4厘米。”
数据来自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2012年9月,国务院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紧急叫停“撤点并校”。
前段时间备受关注的“冰花男孩”再度引发了撤点并校后遗症的探讨,如果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有教学点,年幼的孩子怎么会步行2-3个小时去上学?
邬志辉告诉未来网记者:“有些地方的情况非常复杂,有的只剩8-9个学生的学校也不能撤。”
邬志辉曾经遇到一个家庭,一个9岁的男孩,奶奶很早就去世了,爸爸开车出车祸死亡后,妈妈离开了,小男孩和瘫痪在床爷爷相依为命。如果孩子去20-30公里之外的寄宿学校上学,爷爷的日常生活就无人管。
邬志辉认为,“寄宿制学校只是提供一种选择,并不是是乡村教育的解药。对于贫困的地方,政府做决断时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机会,一旦再次撤校,百姓就没有选择,只能寄宿制。有的家庭不放心让年龄太小的孩子寄宿,或者现实条件不允许学生寄宿,就会导致学生辍学。”
乡村教育之痛:生源减少 教师老龄化引担忧
据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统计,农村义务教育呈“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县城大规模学校”基本格局。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出现了生源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教学质量欠佳,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
邬志辉表示,导致农村学生变少有多种因素:其一是城镇化的加剧;其二是城乡教育质量差距大,为了不耽误孩子,家长被迫才进城。《报告》显示,如果农村教育质量好,有54%的人愿意回到乡村。当务之急是把农村教育的质量提上来,使城里人回流。目前,江西益阳已经做出了示范,当地出现了进城人员返流的现象。其三是学校布局调整,前期的撤点并校使很多学生进城读书,如今的小规模学校已经不是就近了。
“如果再撤校,家长都进城了谁来种地?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怎么实现?”邬志辉担忧地说。
在熊丙奇看来,小规模学校更有条件进行个性化教育,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小而弱”,主要是因为政府投入不够,师资匮乏。
海南省人大代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王昱正说:“保亭的乡村教师很多都是50岁以上的,年纪大,教不动了。”
海南省人大代表、五指山市第一小学教师黄宇倩也说,“现在我们学校的老师里,年轻点的也得三十好几,乡村教师普遍存在老龄化现象。”
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大多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代课教师和转正民办教师,学历普遍不高,很多人都是初中、高中,或是函授专科学历。
海南省省教育厅厅长曹献坤说:“有次我到一个小学调研时发现,让农村老师和学生同考一份卷子,老师竟然还考不过学生,怎么能教好学生嘛。”
代表委员支招:为乡村培养留得住的全科型本土教师
究竟是保留小教学点还是建好寄宿制学校?
熊丙奇认为,没有事实能证明寄宿制一定是乡村教育的解药。解决乡村教育薄弱的问题其实并非寄宿制学校、小规模学校的模式问题,而是是否办好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
邬志辉认为,乡村教育是个整体问题,面临的最大问题不仅仅是师资短缺,而是社会问题。乡村环境恶劣,城乡差距大,留不住人才,农业现代化更难以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
“我国许多农村地处偏远山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保留并建设好一定数量必要的教学点,有助于农村儿童就近入学、控辍保学。若是撤掉一些学校,年龄太小的孩子寄宿,必定增加老师的工作负担,于是,就会面临老师严格管控,甚至出现类似红黄蓝幼儿园的虐童事件等校园安全或交通安全问题。也有可能很多孩子将会彻底失去教育机会。”邬志辉说,“《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要就近入学,寄宿不符合教育法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还会破坏孩子与家人的亲情建构。学校代替不了家庭,老师也代替不了父母。因此,撤并和寄宿并不是最理想的状态,提高学校的软硬实力才是明智之举。”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四川省政协委员、攀枝花市教育体育局局长董之云提交了一份《关于开展本土化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建议》,期待解决“一直很突出的乡村教师短缺问题。”
董之云粗略测算,攀枝花市偏远山区教学点的教师以50岁上下的老教师为主。“留不住年轻人,农村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越来越老化。”
四川省人大代表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彭涛说,纳入连片扶贫开发片区的古蔺、叙永、合江3个县,乡村教师缺口约1000名。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县至少还需要300多名乡村教师。
为了解决乡村教师难题,留住贫困地区的教师,泸州曾想方设法引进优秀示范毕业生,提高待遇、增加补助,启动免费定向村小教师培养计划。“但是一旦有了更好的机会,很多人都选择离开。”彭涛如是说。
彭涛认为,“解决乡村教师短缺的关键是本土化。乡村老教师部分是民办代课教师转化而来,生活在当地、工作在当地,对故土有感情。”
对此,董之云建议将考生户籍和定向培养服务的地点尽量对应,实现小学农村教师在本乡镇、本县域招生,本土安置。希望师范学校在教学体制中应当有所调整,多培养全科型教师。
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陈建民建议加强农村地区学校建设。由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改善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免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扩大本乡本土招录比例,使之成为补充农村教师的主渠道。
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杨浪浪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要鼓舞农村学校发展内驱力,提升教师队伍造血机能。为每一所农村学校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是精准扶贫生血造血的核心工程。”杨浪浪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