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那么在新时代,城乡关系将出现怎样的变化?从十九大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国家整个的城乡关系正在发生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型,即转为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乡村振兴三位一体的城乡融合发展体系。
在这种背景下,新时代的农村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战略价值呢?在我看来,价值关乎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问题,那么农村教育到底对谁有用呢?我认为有三方面:一是对国家的功用,二是对城乡社会的功用,三是对乡村儿童的功用。
首先,乡村教育对国家的功用。乡村特别是边远的山区乡村,教育或者说是书本会传递国家意志、国家观念,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乡村教育对城乡社会的功用。乡村教育不只是对乡村有用,对城市也有用,因为城乡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对乡村来说,教育首先具有日常生活上的意义。琅琅的读书声,还有孩子们锻炼的声音、唱歌的声音,对乡邻的生活是一个意义的坐标。
另外,学校也是一个地区是否宜居的价值标尺。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好学校,那它几乎就是文化沙漠,不适宜居住。同时,乡村人的素质和有机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必须要有一个现代乡村教育做支撑。
第三,乡村教育对乡村儿童的功用。乡村教育首先丰富了乡村儿童的精神世界,由自然生命向社会生命提升,重塑和再造乡村人的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另外,我认为乡村教育要培养乡村人对知识的终身渴望和对学习的持续热情。
要实现乡村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有质量的乡村教育是前提。乡村教育的质量指的是什么?在我看来,一个是学业的质量,即有助于增强农村学校的吸引力,把学生的心留在课堂,使他们的各学科知识能获得发展,增加他们对进一步学习的期待。另外一个就是学习的结果,即在知识之外学校在农村学生心目中留下了什么。对乡村学校来说,更重要的学习结果是农村学生学会在知识社会中持续学习:是不是还想读书?还爱学习?还会求知?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有助于为农村青少年积累初始培训资本。初始培训是年轻人在正式开始其“成人”生活之前所受到的所有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初始培训的质量和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成人后对教育的参与和对学习的态度,影响着他今后是否有可能赢得第二次教育机会。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部长圆桌会议公布了《“有质量的教育”公报》,其中指出:“尽管获取公平对于那些极端不利人群尤其难以实现,但我们相信,‘有质量的教育’是战胜这些不利因素的一种工具,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项权利,而且是实现其他权利的一个途径。”所以乡村教育的质量尤为关键。
那么,下一步乡村教育的方向是什么?我认为是现代的教育。现代教育首先要全纳,要确保每一个人都能接受完整的教育。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我们要树立“处境不利儿童优先”的理念,保障他们免遭各种形式的教育排斥,不让一个人掉队,实现教育的包容、全纳和完整,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必须秉持的价值理念。
其次,现代教育应当是公平的教育,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公平对待。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尊严的,都是同等尊贵的,都有发展的潜质,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找到了适合孩子发展的路径,这是我们当前教育中一个最大、最严峻的课题。
最后,现代教育必须是适合的教育。所以我们说,要找到乡村的一些符合孩子经验的教育就显得尤为珍贵。总的来说,乡村教育要全纳、优质、公平和适合。除此之外,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要联系生活、根植经验、主动探究、改造社会。同时,我们的知识要转化为问题,问题转化为方法,方法转化为思想,思想再转化为行动。我们要倡导一种新生活教育,新的“做中学”,新的社会教育,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进而推动农村的现代化。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本文根据邬志辉在第三届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上的发言整理,有删改)
《中国教育报》2017年12月11日第2版版名:中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