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似乎成为与城市学校相对而出的一个概念。而实际上,社会大众所说的“农村学校”,如果细分下来,应该包括几类:含初中的乡镇中心学校、六个年级完备的乡村完小、个别年级单独成校的乡村小学、个别教师驻守的教学点,等等。
因为距离的存在,这些分布于农村地区的学校就被笼统地以“农村学校”概括了。而距离,可能会让社会大众模糊地认为:农村学校就是距离我们很远的学校,是硬件条件、软件条件都很落后的学校,是那些留守的孩子和年老的老师的学校。
的确,因为距离的存在,我们很多人对于农村学校并没有太多的接触和明确的了解。这些学校也的确或多或少存在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问题”。而关键一点是:“农村学校”这四个字,可能首先在大家的头脑中产生的是感性的想象甚至同情,却少了一些切实深入的观察和真实理性的理解和思考。
这些“农村学校”,是有着共同的特征——地处农村,散布于农业区、牧业区、山区、林区、海岛等相对偏远区域,校园规模相对较小甚至可谓袖珍,各类条件相对简单,师生数比较少,与外界接触也相对较少。这类学校的的确确需要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爱护、支持、帮助。
而一旦接触这些小规模的各类农村学校,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的这些学校、这些学校中的绝大多数孩子,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伴随着多年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国家教育投入提升,这些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真的已经大为改善,这些农村学校的孩子们发育良好,红彤彤的圆脸、黑亮亮的大眼睛,或羞涩或大胆的微笑、雪白的牙齿和长长的睫毛,包括衣着,真的与城市孩子没有原来那样的天壤之别。这是中国多年发展在农村和农村学校中体现出的实际改变。
而关键,还在于观念的改变。或者,具体而言,就是农村学校的上级管理部门、农村学校的校长、农村学校的老师们,他们的观念正在变化——在深深知道农村学校的短板的同时,他们中的一些人看清了农村学校的优势:尤其是在学前和小学阶段,与城市相比,相对宽松的小班额、相对自然而适宜田野教学的资源、相对轻松而更便于孩子活动的小环境、相对还没有被电子化手机化的日常生活……这些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对于教师的职业诉求职业梦想职业成长,其实都是可以善加利用的条件。
那么,对于农村学校的管理者们来说,首先要做的可能就是拿出切实措施并落实之,主动引导一种在现有的逐步向好发展的条件下,积极主动寻找教育扶持、学校管理、教学完善的突破口和支撑点。一旦找到这些突破口和支撑点,主动积极作为,农村教师群体和农村学校的面貌,势必出现积极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将直接表现在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上。
如果说,农村是承载着这个社会的田野,那么,农村学校就是这个田野上的希望所在。这个希望,值得我们的各级管理者、各级教师、各类人群,做出更主动的积极努力。
(作者: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