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规模外流”,农村“三留守”问题日益突出。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重视农村“三留守”问题,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针对该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受访学者普遍认为,要解决“三留守”问题,新农村建设应以“人”为目标导向。
农村家庭功能不断弱化
2013年春季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留守儿童已超6000万;据估算,留守妇女和留守老年人已分别达到4700万和4500万。
留守问题引发了一系列“多米诺”效应,最突出的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儿童人格和社会态度的养成依赖于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如果没有良好、稳定的家庭,对于儿童成长很不利。”复旦大学教授任远认为,人口结构变化进一步弱化了农村的家庭功能,家庭难以承担儿童社会化等责任,农村社会结构愈发脆弱。
“很多研究都展示了留守人口的生活困境,我认为物质生活层面的问题也许可以克服,但心理创伤是难以衡量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叶敬忠表示,由于农村青壮年外流,农村老龄化程度并不低于城市,对留守老人而言,尤其缺乏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在调查中发现,尽管部分地区推行“关爱农村留守老人”活动或建立老年人互助团体,但并未进一步形成制度。
勿以“城市思维”建农村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伴随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进入城市已成农民的首要选择,而在叶敬忠看来,则尤其要警惕“城市偏向发展”,不能用建设城市的思维来建设农村。“当所有发展都以城市为最高目标,以城市价值、城市文化作为发展的坐标体系,就很难真正关注农村的发展。”叶敬忠表示,要保证农村合理的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就不能“见物不见人”。如果农民在家乡有多种就业渠道,又可以从事农业生产,则不失为解决留守问题的一种途径。他强调,这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只有保持乡村的活力,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的关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农村空气清新、环境良好、教育和医疗设施齐全,才有可能解决留守问题”。
另一方面,任远认为,现行户籍制度限制着人口的迁移流动,并由此带来农村留守问题,因此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破除人口迁移壁垒。然而,户籍制度改革是否会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使农村更加“空心化”?任远表示,留守人口对农村的社会稳定和服务保障形成了较大压力,户籍制度改革能够增强人口迁移的意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发展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