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多篇关于乡村的文章,多以“迷失”、“失落”等词作为对目前乡村整体性失落的忧虑。
但是,我们必须要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在现代以及将来,乡村并不是传统文化的承载,更无法安放人们的乡愁;它将是与城市并置,且同样以现代理念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现代社区。乡村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在现代及将来,它无力为城市提供精神上的想像或归属,它也无需承担这一重任。
首先,应当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待并定位乡村文化。
在当下,乡村文化的重新定位显得十分重要。事实上,乡村不再是传统的代名词。传统中国,小农是儒家文化建立的基础,人们“生于斯,死于斯”,家族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流动性的增强,农民的生存空间以及此空间下的行为模式正在或已经发生变化,这时话语中的“传统”已无力建构中国乡村文化,更不能承担起规范人们行为的重任。当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处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农村变迁是必然的,在总体性的浮澡与樊比的心理下,人们不应将乡村定格于“传统”下的“世外桃源”。即便是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其一再宣称其民主的思想植根于建国之初的家庭农场,但是,其民主的捍卫手段以及调节个体间的行为准则主要是现代的法律,而不是所谓的农民传统价值观念。
其次,田园风光亦不等于世外桃源。由于农业与自然联系紧密,农业似乎与工厂所呈现出的单调、枯燥不同,它是多姿多彩的,并筑造了“田园风光”下那种恬静与温馨的画面。但是,不可否认,农业是一种职业,田园风光是农民按照四季的更替所生产的一种产品呈现,就如汽车厂的工人所生产的汽车一样,两者可相互凝视,却不必要将两者定格于传统与现代的二分框架下,农民要拥有汽车,而工人无疑要以粮食为生存之源。因此,农民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群体,拥有、享受并传承着建立在务农(这一劳作模式)之上的亚文化。在这个流动的社会中,农民不再自给自足,农业也是需要经营与谋化的,而农村更不是世外桃源!它的浮躁的产生与消失以及现代性的形成都将在打破自身与社区的封闭中产生。
最后,现代的农民要拥有现代的生活标准。如果农民不能拥有现代的生活标准,田园风光的萧条是必然的,人员必定是流失的,有谁乐意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以一种贫苦的方式来守望那一片麦田。除非是无奈,否则那片不能给自已和家人带来体面生活的麦田是不值得守望的。人员流失,也就是文化的承载体的消失,城市和乡村相互凝视的结果就会不尽人意,很难达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平衡状态。当然,关于如何留住麦田守望者,学者们谈论的太多了。
因此,中国的乡村,人们要正视它的功能,在那里,农民是一群从事农业生产的从业者,他们无力来传承中国的传统,他们应以现代的理念武装自已的头脑、规范人们的行为,享有现代的物质文明,也只有在此种情况下,田园风光才能被经营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