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臻等《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札记之一
物极必反,这句话放在今天的城乡关系问题上还是合适的。就在我们依然忧心忡忡地讨论着如何加快“真正”的城镇化的时候,一种乡村文化的复兴却正在漫延。每到周末或小长假,城市的人们会如潮水般从他们曾经梦寐以求的城市逃离,涌入城市周边的山林和农村,他们暂时忘却了高楼大厦、职场争斗、水泥森林,可以在广阔的原野中让自己换换心情,放松身心。曾经争先恐后上楼的四合院住户,如今成了被羡慕的对象;能在农村有一院庄基地,成了好多城市人的奢望;最严重的地方,有的干部为了要农村的户口而不惜被开除公职。不是说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吗?何以今天的人们却从所谓的“先进”文明转入“落后”的乡村?
城市周边的农村因为城市人的涌入而迅速变化,道路迅速硬化,以方便私家车的出入;环境开始整洁美化,让城市的田园牧歌梦想得到满足;各类供城市人叶公好龙式体验的农家生活庄园纷纷涌现,周末扛一下锄头也是时尚;本来在农村就要消失的土菜土饭重新被请回,好像越土就越金贵;土豪、地主,早已剥离了历史的沉重衣裳,在新的时代成为流行词汇。于是,本来以辛苦劳作为基本生活状态的农民,开始顺应着乡村旅游的潮流摇身变为农村第三产业从业者——农家乐、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私人订制农场等新型业主,虽然还有农业生产的痕迹,但更多的是服务业性质,原来清晰的三次产业界限,竟然因此而模糊了起来,“接二连三”“第六产业”悄然来临了。
不仅仅中国是这样。看看我们亦步亦趋学习的欧美,在其城市化到达一定程度后,也曾经出现过逆城市化的迹象。比如在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一书中,就展现了高度城市化后的法国出现的乡村振兴场景——乡村人口开始增加,居住条件改善,城市来源的人口日益增多,好多城市里面的活动放在了乡村开展,乡村的一切看起来都欣欣向荣。而美国干脆出现了乡村化运动,有钱的人纷纷搬离城市,到城郊定居,城市出现了空心化,那些富人更习惯于在自己的庄园而不是城市的商业中心来接待自己的贵客。在城市化什么样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有的研究说城市化率70%左右就会出现。但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似乎这个临界点还可以再低些。
贾平凹有本小说叫《怀念狼》,讲述祖祖辈辈在山区居住、以打猎为生的人们在狼消失后的种种不适应,展现了生态的复杂性,影射着单一城市文明趋向下的不良后果。今天的城市人也像《怀念狼》里的猎户,在将农村视为“落后”的同义词有一段时间之后,又发现了农村的不可或缺,开始了痛苦的反思。反思之后的结论是,城市与农村,本质上不存在先进与落后的区格,却存在着生产生活方式上的天然差异,从而分属于两种文明形态。一般认为,城市文明与工业、商业相匹配,而农村文明与农业相映衬,但现在的演化趋势表明,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及商业的界限也在模糊,不存在着严格的相对而立,只是人类文明的不同表现形式。如果再进一步说,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借鉴,也可以融合,今天的人们可以浸淫于城市文明,也需要乡村文明的调节。
这就是乡村在今天的价值了,其不但不可能被消灭,而且可能要复兴,因为人们并不希望这种文明的消失,而且随着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对乡村文明的怀念在日益加剧。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乡村文明的学术研究也正在开始复兴,不断在深化着对乡村文明的认识和理论上的梳理。所以,《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一书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从村落的生产价值、生活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教化价值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让乡村文明的面目清晰可爱起来。特别是教化价值的提出,在今天更具有时代意义。在人们加速从农业产业退出、从农村离开的时候,乡村古老的文化积淀在今天依然焕发着生机,以“耕读传家”为代表的农村家风在城市依然有积极意义,这就是热爱劳动和追求知识的习惯养成;在农村参加一两次劳动,可能胜过无数的说教所产生的人性教育效果,体验让孩子们对劳动和粮食的概念刻骨铭心;还有那些代代相传的乡村习俗和古老节日,总是让我们留下了一些牵挂,留存着一些敬畏,让在物欲横流年代迷失人性的大众多了些羁绊;还有政不下县历史时期的乡村自治也对今天的城市社区治理有诸多启示。
如果顺着《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的研究脉络,我们甚至可以把乡村的价值想得再丰富些。比如,乡村的自然之美在美学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山水田园画自古至今兴盛不衰。有了美学价值,也就有了哲学上的意义,因为乡村提供了另一种生活场景,完全不同于钢铁、水泥、机器、信息爆炸等构成的城市与工业场景,可以让人的过度物质化的神经得到舒缓,带来豁然开朗的人生境界,甚至可以让“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现代哲学在乡村的场景下“柳暗花明又一村”,重新找到人类实现自由发展的新空间。
一言以蔽之,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乡村那源源不断的新价值,为今天的现代社会建设提供新启示;也因为乡村的继续存在,可以让人类的生活更自在;那种对于乡村文明割舍不断的情怀一定会历久弥新!
(作者系共青团陕西省委农村青年工作部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