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三届中国农村教育论坛暨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高端论坛”于5月23-24日在东北师范大学举行。今 年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30周年,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5周年。嘉宾们围绕“农村 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与新使命”的主题,进行了演讲和讨论。搜狐教育作为本次活动的独家网络媒体支持,对会议进行了报道。
以下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谈松华演讲的核心观点:
城镇化对于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会产生持续而深刻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迁徙和流动,农村人口大量地减少,农村学龄儿童在农村就学的绝对数是迅速地下降有的统计认为可能要减少将近一半,这样就出现了农村教育空心化就是农村学校空心化的这种现象。
农村学龄儿童出现了两类弱势群体,一类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城市他是属于边缘人群,他的教育权利和城市的居民是并不平等的。第二部分弱势群体就是留守儿童,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父母分离,在他们的学业和心理上都受到很大影响。第三个就是教育移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即使他不到城里去打工,有一些家庭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就把这个孩子送到城里去,而不在农村学习。
新型城镇化和我们今后的教育有较大的关系:一个是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第二个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以产业集聚为基础的。第三个是新型城镇化是“五化”联动的。十八大提出“四化”,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现在又加了一个叫绿色化,是“五化”联动的。
农村教育的发展应该是具有农村特色的农村教育现代化,应该是现代化,而不是单纯提城镇化,农村教育应该是现代化,
如果中国农村教育没有实现现代化,那么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是不完整的,而且也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农村布局调整中应该把学生就学方便作为是首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在这个前提下来考虑怎么能够使资源配置得更加有效,更加合理。另外一点,我觉得农村布局的调整应该纳入城镇布局规划中间,而不是脱离了城镇的布局调整来单独进行农村教育的普及调整。
布局调整要因地制宜,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农村教育的任务我觉得它既是为建设新农村服务,同时也应该是为推进城镇化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