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三届中国农村教育论坛暨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高端论坛”于5月23-24日在东北师范大学举行。今年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30周年,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5周年。嘉宾们围绕“农村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与新使命”的主题,进行了演讲和讨论。搜狐教育作为本次活动的独家网络媒体支持,对会议进行了报道。
北京师范大学财经处处长、教授杜育红演讲的核心观点:
农村教育只是一个过渡概念,或过渡时期的东西。因为农村教育这个概念的出现是根植于我们二元社会概念的。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农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应有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说,我是感觉过去三十年农村教育普及对整个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我国从人均GDP几百美元到7500美元,义务教育做了巨大贡献。但是从7500美元到12000美元,要靠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因为你不能再让劳动力没有技能地进入市场,否则不可能有高附加值产品的出现。
新型城镇化制度变化对农村教育的影响。到201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52.6%,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35.3%,这是我们制度落后。到2020要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60%左右,未来五年还是每年大概1%的速度。但规划是规划,市场是市场,最终还是靠人的选择才行。政府的推动要跟市场中个人选择相匹配。
在中国迈向高收入国家过程中,需要扩展农村免费教育到高中阶段,尤其重视灵活多样的职业技术教育;要实施本地化的城镇化,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处理好规划与选择的关系,提高政策弹性;要在县域内统筹教师队伍,艰苦地区教师生活补助不认身份,认工作;宏观制度设计以满足地方需求为主,中央以奖补作为激励与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