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三届中国农村教育论坛暨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高端论坛”于5月23-24日在东北师范大学举行。今年是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30周年,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5周年。嘉宾们围绕“农村教育 发展的新常态与新使命”的主题,进行了演讲和讨论。搜狐教育作为本次活动的独家网络媒体支持,对会议进行了报道。
以下为西南大学副校长、教授陈时见演讲的核心观点:
在七十年代的乡村小学,有五间教室,很破烂,有一个篮球场,还有一块地,学生和老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种这个地,有180名学生,只有两个民办教师。尽管是民办教师,他们整天和学生在一起,整天快乐地教学生,学生学习很快乐。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期,这所学校变成有两栋教学楼,有一栋是教师宿舍,有三个公办教师,两个代课教师。但是没有了学生活动的场地,教师不再全心地教育学生,而是全心地去进行知识的传授,让孩子们考试,老师和学生的压力都很大。2014年这个学校仍然有两栋教学楼,还有一栋教师宿舍,增加了一个篮球场,但是只有23个学生,一个教师。教学条件是有的,活动场地有了,教师住房也有了,但是没有了基本的学生,也没有了基本的教师。教师们没有心思教学,学生也没有心思去学习,他们都希望离开。
其实我们从三个时段来看这一所乡村学校,发现其实乡村学校的发展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是多因素决定的。比如我曾给我的老家搞一个乡村教师培训班,就用我的项目经费或者找我的一批学生自己办这个培训班,目的是想让这些老师回到乡村小学以后真正关爱乡村的孩子,改变教学方法,让乡村的教学质量高于城镇,至少高于附近城市的那些大班的学校,让那些孩子们在乡村读书仍然是可以。但当我问及如果提高了以后,你想干什么?他们却说,我可能要到另外的学校去了。
英国农村小规模学校是怎么办的呢?面对同样的情况,英国提出了合作发展模式。一是集群式发展,在小规模学校里边老师太少,学生太少,显得会比较孤独,集群式地发展打破了相处孤独感,让老师和老师在集群里面形成一个联合体,他们共享教师、资源和设施,而且共同开展很多活动,如教学研讨、学生的合作。学校和学校之间交流,尽管人少,但是可以学生交流,教师之间变成一个整体,来加强和丰富学校的课程、学校的文化,学校之间的这样一种探讨、互动能带动学生和教师的学习,特别是减少他们隔离和孤独感。二是联盟式发展,就是几所学校间进行联合,但是各学校仍在原地为学生提供教育,在组织运行和管理上由一个管理委员会来负责管理所有学校,它并不是由政府来做,它就是由我们这几个乡村小学来做。 三是统筹式发展,就是几个学校共用员工,联合聘一个专家,减少管理成本,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意义在于分享教育资源,提高经济规模,降低隔离水平,创造教育改革的氛围。
中国乡村小学的发展可以采用合作发展、综合发展、适宜发展的策略,建立一种适合于农村孩子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