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3—24日,第三届中国农村教育论坛暨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高端论坛2015在长春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与中国农村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东北师范大学承办。来自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5所高校、20个科研院所、9个基层教育局和中小学的100余名专家、学者与一线教育工作者,300余名学生,16家新闻媒体参加了此次论坛。与会专家、学者从自己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视角出发,对农村教育发展中的重大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发表了《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长春共识》。论坛主要就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中国农村教育的战略地位与发展背景
党和政府向来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对农村教育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城乡教育发展的保障更加有力,在2003年9月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推动下,“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以及“农村义务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全民共识后,中国农村教育事业无论从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上都更加为各级政府所重视。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从不同维度与视角,务实而富有建设性地深入探讨了农村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问题。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谈松华研究员,从城镇化对农村教育的影响以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的新格局两个维度,探讨了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育发展问题。在探讨城镇化对农村教育的影响时,他认为农村教育发展应该是具有农村特色的农村教育现代化,而不是单纯地城镇化。在讨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的新格局时,他认为在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仍然有必要强调农村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所具有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黄崴教授强调农村教育与农业现代化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城镇化和农村教育要协调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财经处处长杜育红教授从制度与选择维度探讨迈向高收入国家过程中的农村教育。他认为,在中国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过程中,要扩展农村免费教育到高中阶段,尤其要重视灵活多样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处理好规划与选择的关系,提高政策弹性。
二、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与现状
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2236.2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28%,突破4%,中国进入教育资源相对充裕阶段。在整体教育财政状况走向充裕的过程中,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农村教育仍然是教育的大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杨润勇研究员,利用农村学校数、学生数与专任教师数占全国学前、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学校数、学生数与专任教师数比例,来说明农村教育仍是教育事业的大头。
发言专家一致肯定中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绩。如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在发言中充分肯定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成绩、进步,并指出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其他与会专家在探讨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时,也是基于对农村教育发展成绩的充分肯定。同时,与会发言专家也指出,农村教育依然是教育事业中最薄弱的环节。
特别是2010年以来,国家在推进学前教育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农村学前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2014年,我国3—5岁的学前教育入园率已经提高到70%。国家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韩民研究员充分肯定农村学前教育取得的成绩,他指出2014年学前教育入园率比2000年前后翻了一倍。同时,他从国际比较角度谈了中国学前教育面临的挑战,认为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入园率要低于越南和泰国。这种巨大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农村的学前教育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农村学前教育资源还严重短缺。
农村义务教育在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韩民从教育均衡发展角度对义务教育发展给出了一个整体判断,他指出,我们过去很多年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应当说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但是仍然存在。谢维和教授基于2006年、2010年和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村义务教育从2006年强调加快发展,着力普及和巩固,到2010年强调农村学校合理布局、校舍安全工程与关注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到2015年提出农村教学质量与因地制宜保留并办好村小和教学点。这表明,农村教育发展状况得到持续改善。
高中阶段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谢维和教授通过比较2006年、2010年和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分析了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成绩。他指出,在2006年和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目标中基本上不提农村高中教育的改革,但是到2015年开始提出了高中阶段要加快发展农村地区高中阶段教育,他认为这也是反映农村教育改革的进步和成果。
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城镇化反思
适度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稳步的城镇化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机遇。但是,过度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或城镇化的不当推进,会给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发展乃至城市社会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扰。华中师范大学范先佐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谈松华研究员、韩民研究员等都谈到,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学龄儿童中出现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留守儿童两大处境不利人群。韩民研究员指出,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教育机会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据统计现在已经有80%的农民工子女到城市的公办学校就读。但是,从教育的更深层面来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还很难融入到城市文化当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6万人。谈松华研究员、范先佐教授、韩民研究员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在人身安全、学业、品行、心理、父母关爱等方面都有一些问题。范先佐教授等认为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承担起解决这些问题的责任。
城镇化与学校布局调整对城乡教育的直接影响是城市学校承载力超限与农村学校学额不足。杨东平教授认为,大规模人口流动造成了城镇地区的大规模学校以及农村的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的出现。谈松华研究员、范先佐教授认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低龄化寄宿、办学条件差、缺乏生活教师等问题。针对学生外流出现的小规模学校,陈时见教授指出小规模学校存在教师不稳定、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缺失,形成了一种乡村教育的恶性循环。针对这些问题,谈松华研究员、范先佐教授提出限制寄宿年龄、增加投入、放宽教师编制、加强日常管理、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等解决策略。
有专家对学校布局调整的动因进行了反思。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教授提出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并非城市化的结果,而恰恰是城市化的手段的观点。他认为,将布局调整看成是城镇化的结果,掩盖了地方政府以布局调整之名施城市化发展之实的做法。布局调整表面上是农村学生享受到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实际上是增加了农村学生的上学成本,结果往往是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分化和更大程度的不平等。
四、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与专业发展问题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影响因素。长期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会专家高度肯定党和政府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近年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出台针对农村教师的专题性政策,如:“农村学校培养教育硕士师资计划”(2004年启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06年启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2007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2007年)、“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年)等。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教师对于农村教育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邬志辉教授与北京师范大学袁桂林教授在发言中都充分肯定教师的核心地位。邬志辉教授指出,教师是第一教育资源。作为第一教育资源,教师具有不可代替性,其他的硬件不能代替教师。相反,在硬件资源相对不足、相对匮乏的条件下,教师可以弥补那些硬件资源的不足,又可以起到替代作用。袁桂林教授指出,教师是最重要的资源,可能比硬件、经费还要重要。与会专家在指出教师之于农村教育重要性的同时,也指出农村师资建设中的问题。范先佐教授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结构上都满足不了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优秀教师大量流失,教师年龄老化,英音体美等教师严重不足,职称偏低,受过正规教师教育的教师少等问题。邬志辉教授从劳动力市场角度,提出乡村教师在城乡教师劳动力市场当中处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不利地位。
农村学校如何获得优秀教师,以使农村学生享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邬志辉教授从乡村学生有权利获得好教师的逻辑起点出发,认为优秀教师下乡有法令规约、公民责任与自由选择三种路径。他认为最好的路径是自由选择,即对乡村教师给予特殊的支持,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所以国家提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针对这些问题,范先佐教授提出,加强和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工作、增加专业教师编制、教学和后勤编制分离等措施,提出创新教师招聘思路,培养留得住的本土名师的观点,并介绍了四种成功的方法。
五、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谁来种地”问题出现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问题。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2013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通知》;2014年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与会代表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韩民研究员和周凤华研究员都关注农业后继无人、谁来种地和如何科学种地的问题。杜育红教授指出,迈上中等收入国家这个过程中,义务教育作了巨大贡献。但是在迈向高等收入国家过程中,职业教育需要发挥重要作用,必须让劳动力有技能地进入市场,才能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出现。也只有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劳动力的收入才能提高。周凤华研究员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需要职业教育这一命题出发,充分肯定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农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这一成就。同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研部主任邢晖教授肯定了农村职教有宝贵的成功经验、政策推动和实践智慧。
一些专家就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邢晖教授论述了农村职业教育“大中之大”、“重中之重”、“弱中之弱”、“难中之难”四个特征。韩民研究员与周凤华研究员都提到,2010年以来涉农类专业招生数量萎缩。周凤华研究员同时提出农村职业教育仍然面临着经费、师资、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这导致其质量不高、吸引力不足。针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邢晖教授指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应该处理好城市与农村、规模与质量、学历与培训、学校与企业、政府与市场、就业与创业、涉农和离农的关系,并指出职教区域合作是破解农村职教难题的选择和路径之一。周凤华研究员则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承担着使农民带技能转移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双重任务,必须加大支持补贴力度。
六、信息技术支持农村教育变革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信息化进程”,并且就信息技术对教育作用给予充分肯定,指出“信息技术对中国的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在农村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最直接体现在解决了优势教育资源的可及性。谈松华研究员指出,信息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村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并强调信息化对教学点和偏远地区教育的作用。
西北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杨改学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使教育观念、教材、教学环境、教与学的方式等发生变化。陕西师范大学张宝辉教授认为“互联网+”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但是,需要提供必要条件,需要系统考虑有关硬件、软件、资源、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学习评价等所有方面,才能真正促进农村教育变革。
七、农村教育的未来形态与政策取向
历史经验、当前阶段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是农村教育研究的三个着眼点。当前和未来比较长一段时间内农村教育会因为其体量大、相对薄弱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从长远看,农村是现代农业与职业农民不可取代的栖居地,作为农村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农村教育将成为农村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从农业的战略地位,还是从国际比较视野看,农村教育都将长期存在,而且应该从新的高度去认识农村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教授提出,我们应当从文明生态发展的高度去理解和看待农村教育,认识农村教育的发展所具有的新文明意义。
就农村教育发展前景与未来形态议题,一些与会专家进行了探讨。杨东平教授运用逻辑与国际比较的方式对“以城镇化的思路发展农村教育”作出回应。他指出中国只要有农村,就要有农村教育,就要给农村提供教育服务,所以城镇化不可能替代农村教育。
与会代表探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趋势。首先,小规模班级小规模学校是未来农村教育的主要存在样态。一些与会代表介绍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小规模学校发展。陈时见教授介绍了英国的小规模学校发展经验,提到集群式发展、联盟式发展和统筹式发展可以为乡村学校的合作发展策略提供借鉴。在分析小规模班级小规模学校时,杨东平教授提醒大家要认识到小班小校的价值,他也提到了一些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小班小校,认为小规模学校是一个大趋势。其次,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是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一些与会专家对此进行了探讨。杨东平教授认为农村教育不能复制城市的应试教育,他认为农村教育必须采取一种以学生为本、以乡土为根的教育。为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陈时见教授提出融入农村生活适合孩子的教育。再次,加强教育与社区的联系是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又一重要趋势。杨东平教授提出学校社区化的观点,使家长能够参与学校教育。陈时见提出综合发展的策略,主张把小学置于社会的中心,学校变成一个综合机构,把孩子融入到社区生活。
对于当前作为“问题”存在、长远来看作为“必要”存在的农村教育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取向?谢维和教授提出农民是农村教育主体的命题,系统探讨了农村教育“以农民为本位”的政策取向。他认为,从体制上看,农村教育靠农民;从目标上看,农村教育为农民;从内容上看,农村教育有农民。同时,他强调指出,农村教育成为农民的教育,并非放弃和减少政府与社会帮助农村教育的责任,而是使政府责任更加精准。让农村教育真正成为农民的教育,并非否定社会的支持和城市的反哺。更加具体地说,农村教育的政策应该以农民为本位,应该以帮助和提高农民办教育的能力作为基本取向。
此外,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万明钢教授在论坛分享了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教育公平研究成果,反思了少数民族教育的一些问题,提出建立一种尊重意愿、多元选择的民族教育模式。北京师范大学袁桂林教授分享了农村弱势群体研究的成果,提出“从直补农村弱势群体到强化其所接受的教育”的观点,提醒大家注意直接补助学生的项目的实施效果。他特别强调直接补助学生的项目应该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毕业之后学生有自信心有素质有竞争力地走向社会。
(作者秦玉友系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村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