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随迁子女集聚学校,教师发展问题日益显露。繁重的工作压力和狭窄的发展平台,以及缺乏难以匹配的评价体系,使得随迁子女集聚学校教师的发展陷入困境。所以,我们需要相关方面给以关注,立足教育可持续发展,多方探究,协力破局,共同提升随迁子女学校教育质量。
压力过重
当前,随迁子女大量涌入城市。由于他们自身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以及来自各个地区的教材差异和教法学法的差异,给他们自身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为了解决随迁子女的学习困难和放学后没有家长看管等情况,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家庭状况和学生学情分析,针对学生实际,教师在课堂上调整教学方法,课后做好辅导,放学后还另外开设“放心班”,为学生补课。这些工作对随迁子女的学习起到了作用,也解除了家长上班忙的后顾之忧,但是,无疑给广大教师增加了很多工作量。
笔者在七所随迁子女占85%以上的初级中学,通过对语文、数学、英语等重点学科教师进行调研发现,这些教师实际工作时间长,课务量较大。在课程表规定作息时间外所加的需进班上课或辅导的早自习、中自习和晚自习,使得他们在校实际工作时间平均为10个小时,而班主任的实际在校时间都要达到10-12小时。经调查,在这些学校里100%的教师把午休时间用在辅导学生的功课上。这些教师工作压力较大,累未必快乐着的工作状态令人堪忧。
更为严重的是,学校教育工作对教师家庭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教师的职业决定了他们终身从教的思想境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更是不少教师的真实写照。教师的所思所想,必然贯穿于他们整个人生。因此,对其家庭生活也会产生影响,有时是积极的,有时也会是消极的。68%的教师会经常或总是在家里思考教育工作,32%的教师有时会思考教育工作。所有的教师都会在工作以外的时间思考教育的问题,说明教师都十分敬业,但是,32%的教师会因此而心情较差或很差,影响他们的家庭生活。相对而言,教师都比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但是,仍然有16%的教师因学校工作而不能处理好家庭关系。笔者对教师访谈中了解到,由于工作时间长,教师通常难以承担日常的家务,而且工作压力大,心情压抑。这些都给他们正常的家庭生活带来了较大影响。近年来,一些学校的教师离婚率有所上升,这与教师繁重的工作也有关系。
多方分忧
那么,如何来减轻这些教师的负担呢?相关部门和机构应该拿出行动,积极应对。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外来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对子女教育也缺少应有的方法。因此,学校不仅应当建立家长学校,而且也必须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教育子女的水平,以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共同教育好学生。
其次,教育科研机构应当对民工随迁子女集中的学校加强调研,通过定期交流、合作、指导,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对教材的处理能力,适时适地对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指导。
再其次,督导处要及时反映学校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意见,并与地方教科研机构联系,由专家、学者对学校进行直接指导,介入他们的现场教学,以有效解决迫切的问题。同时,要重视教师的身心健康教育,严格执行劳动法规定的工作时间,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和为教师做身体健康检查,保持教师积极的工作状态。
最后,政府要支持和规范“学生托管市场”,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支持托管工作,协助托管单位对专业人员的评聘工作,建立学生托管教育委员会(委员会一般由托管单位负责人、教育专家、学生家长以及所属社区负责人等组成),把不该由学校管理的权限还给社会,让社会实行自主管理。此外,对于一些女教师生育问题,应给予更多关注。
轮岗不畅
为了提升随迁子女集聚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结对教师岗位交流日益成为了一种有助于教师,尤其是随迁子女集聚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好方式。但这种交流让优质学校教师感到为难,他们对轮岗交流的忧虑及不理解,给这一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在对两所结对轮岗交流学校进行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显然,优质学校与薄弱的随迁子女集聚学校里的教师对交流轮岗的看法不会一致。优质学校仅7.66%的教师愿意流动到薄弱的随迁子女集聚学校工作,他们中82%的人认为流动到这样的学校工作对自身发展会有不利影响,弊大于利。而薄弱的随迁子女集聚学校58.66%的教师愿意流动到优质学校工作,他们中76.66%的人认为,流动到优质学校工作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利大于弊。这主要是因为,优质学校对于教师发展有其自身资源的优势,相对而言,薄弱的随迁子女集聚学校教师在本校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这些学校,年轻教师认为有实力去优质学校做好教学和教育工作;中年教师则认为自己在本校缺少发展的平台,不为人们所重视,他们跟优质学校的教师在发展上是不公平的。
尽管调查显示优质学校和随迁子女集聚学校的教师都认为自己能胜任对方学校的工作,但他们对两类学校教育质量差异的原因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优质学校78%的教师认为,两者差异在于师资,而随迁子女集聚学校91.33%的教师认为,二者差异主要在于生源。相应的,优质学校84.66%的教师认为教育均衡首先要实现师资力量的均衡,教师是关键;而薄弱的随迁子女集聚学校89.33%的教师认为,教育均衡首先要实现生源的均衡分配,学生是关键。他们的分歧还在于学校培养怎样的人才,即是尖端人才还是劳动型人才,抑或形成了这样的定势,即优质学校培养尖端人才,随迁子女集聚学校培养劳动型人才。
这两类学校教师大多不赞同轮岗交流与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挂钩,他们认为仅仅以此来刺激教师,肯定难以有好的效果,结果会变成硬性任务,流于形式。而他们的结对交流实际上也都不是自愿报名参加,而是由学校来统一调配,是任务指配。
随迁子女集聚学校的教师们反映,他们与优质学校结对交流,已经有三到五年了。一开始,他们叫“联办班”,由优质学校的教师来他们学校担任实验班的主课教学工作,譬如数学和英语等,但几年下来,教学效果并不好。现在,这些主课已由自己学校教师上了。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两个学校的生源差异太大,优质学校的教师很难适应随迁子女集聚学校的教学工作;其次,优质学校并没有派出本校最优秀的教师,所以他们的师资优势并没有在随迁子女集聚学校发挥出来。
随迁子女集聚学校到优质学校去交流的教师,一般都担任比较差的班级的教学工作。虽然这种班级的整体水平比他们随迁子女集聚学校的要好,但是,班级的纪律更难控制。不过,经过努力,他们还是适应了所到学校的教学工作,因为他们在随迁子女集聚学校向来都以投入多产出少为代价的,相对而言,这种工作作风在优质学校,产出的效果还是要好很多。优质学校的教师们反映,他们到随迁子女集聚学校来交流,感受特别深,随迁子女集聚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相比他们学校学生相差太大,这样的班级,他们真的不会教。
化解难点
调查发现,教师轮岗交流仅仅采取行政手段是很难做通教师思想工作的,需要更多地去做政策宣传工作和加大对教师人文关怀的力度。结对学校的生源和教学状况差异很大,轮岗交流应当重视实效性,要根据每个教师的专长和能力适当地考虑和安排教师轮岗,不要搞行政命令、搞一刀切;要多做调查研究,以改进教师轮岗的政策和交流制度,促进教师个人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发展。
首先,要取消各类学校长期以来的等级制,畅通结对轮岗交流的渠道。目前,各类学校分布的等级十分明显,薄弱的随迁子女聚集校更是被视为社会声誉较低的学校。把所有的学校加以等级化,不但给学生的学习加上了标签,而且也给教师轮岗交流带来了严重困难。从好的学校到一所差的学校工作,在家人、社会、同行和朋友看来,都是一件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只有取消学校的等级化,教师轮岗交流的道路才会更通畅。
其次,要杜绝学校领导本位主义,发挥教师轮岗交流的积极作用。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访谈中,有的校长介绍派往其他学校交流的教师主要有四类:一类是教学效果不明显的教师,让他们去反思和学习;一类是教学效果比较好,但平时教学态度较差,不服从领导安排的教师;还有一类是与学校领导意见相左,对学校教育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的教师;最后一类是领导在无法完成上级安排教师交流指标的情形下,不得不忍痛割爱交流到其他学校的骨干教师。从这样的校长角度来看,对自己工作有积极作用的教师,首先需要为自己的学校工作和服务,而对自己工作意见不一甚至反对自己做法的教师,才被派往外校轮岗交流。对此,学校应该认识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的重要性,决不能把困难和包袱通过轮岗交流来加以解脱和消化。与此同时,上级行政部门也应健全或调整相应评价体系。
再其次,要加大对教师轮岗交流的政策宣传,改变推动轮岗交流工作的单一行政命令方式。长期以来,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推行,总是体现为其制定文件、出台政策,学校加以执行、教师服从行政命令。这样的过程看似简单、有效和顺畅,其实,其信息不对称和缺少有效沟通的特点,给学校的政策执行带来了不少困难。教师轮岗交流也是如此,从政策的出台到执行完成,规定学校轮岗交流教师的人数、规定上报上级行政部门名单的截至日期。这些行政命令式的做法,使学校工作难以充分地做好,有些学校在做教师工作时反复强调与职称挂钩和绩效相关。这种简单的工作方法,极大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使得教师轮岗交流变得相当被动。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政策后,需要给学校一个学习、消化和接受的过程,从而使得学校教师能把政策的精神和交流的主导思想逐一理解和领会,这样教师轮岗交流工作就会顺利很多。
最后,要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建设,规范教师轮岗交流。教师轮岗交流不仅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因素,而且还关系到家长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看法。但是,一些地方的政策出台和执行时间都处于暑假期间,也就使得这些工作由学校行政部门来完成,而不是组织教师来学习、讨论和交流,以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工作难以开展的现象。因此,对于这样重大的决策,政府在出台政策之前应当充分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教师轮岗交流的看法和意见,以使政策不仅具有文本的客观性,也有执行的人文性。要坚决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教育决策法定程序”,要坚决执行《教育法》和《教师法》等规定,使教师轮岗交流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真正行走在法治的轨道上。
(张志峰 陆丽红 作者张志峰系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作者陆丽红系苏州市第三十中学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5年7月2日第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