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初春的美好时节,城市里的校园已经春意盎然,但在宁夏西海固的大山里,乡村教学点仍旧了无生机。
学生少了,教师青黄不接,和大多数空心化农村一样,很多教学点也处在留守状态。在此境况下,乡村教学点到底怎么办,成为一线乡村教育工作者所关心和纠结的问题。
其实,这些年,关于乡村教学点的争论不可谓不激烈,针对教学点出台的政策也不可谓不多。一度,随着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推行,乡村教学点成为调整的对象,在很多地方,乡村教学点已寥寥无几。而近来,从政府到民间,都在对“撤点并校”政策进行反思,也有不少声音在呼吁恢复村小和教学点。
无论是撤并还是保留,关于教学点,最基本的关注点还在于其教育教学的质量。众所周知,在当下中国,教育资源城市多于农村,城镇中心学校优于教学点,硬件设施如此,软件上城乡差距更是明显。
对此,教育部门不是不了解,而是清楚得很,也下了很大的功夫解决均衡发展问题,可问题的关键是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就特岗教师计划这项制度而言,本来是一项惠及基层教育的好政策,可在执行过程中,深入调研就会发现,它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一些问题若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政策的效果。
如何让优质师资留在乡村教育一线,这是一个多年来一直讨论的老话题,也是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以记者近期在宁夏南部山区调研所见,现在教育部门急需要做的事,恐怕是带着问题意识去研究已有的政策是否接地气,多想想为什么特岗计划招录的优秀青年教师不愿待在乡村,他们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教学点师资为什么会面临青黄不接,等等。发现了这些问题,才能去逐步解决,促进一项好政策能切实落地。
乡村学校、教学点留不住人有各方面的原因,从小的方面讲,给青年教师的待遇、生活环境、成长之路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从大的方面说,则是在乡村整体面临凋敝的困境中,乡村教育必然会受其影响,面临发展之困。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乡村亟待全面建设和整体复兴,改革开放30多年,乡村为整个社会发展贡献和牺牲很多,如今,到了城市反哺乡村、重建乡村文明的时候了,当乡村再一次迸发活力的时候,乡村教育必定会焕发生机;另一方面,要切实想方设法解决乡村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价值多元化的当今时代,人人皆可选择自己的人生,乡村教育本是奉献的事业,更应该从待遇、成长空间、社会地位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否则,青年人用脚投票,逃离的脚步只会越来越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