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段时间内进行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撤并小规模学校的过程。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大量的小规模学校被撤并。而在小规模学校撤并的同时,在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背景下,一些学校的规模在逐渐缩小,成为新的小规模学校。在一些偏远山区,由于人口密度小、地形复杂、交通不发达等原因,大量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还将长期存在。
一般来说,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大量存在,并非是考虑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优点通过政策设计与实施而进行的主动选择,而是乡村特定的学龄人口分布、地形特征、交通状况、文化特点的被动产物。因此,现有的许多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资金配置模式,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是不利的。我们要制定符合乡村小规模学校实际的教育投入原则和标准,以保证乡村小规模学校能够健康发展。
首先,要建立以班级数量为基础,充分考虑各年级应教科目数量的师资配置模式。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不适合乡村学校,特别是乡村小规模学校。一个小规模学校要想保证正常开齐课程,第一步是按照班均标准进行师资配置,第二步是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按照所应开设科目的数量(年级)进行师资配置。
其次,建立以班级数量为基础,适当考虑学生数量的教育经费配置模式。“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以来,乡村学校公用经费不但得到了提高,而且资金来源渠道改变了,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同承担,这为乡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分配改革提供了空间。在乡村义务教育经费相对有了较大增长的情况下,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数量少、平均班额小,而班级相对较多的情况,公用经费应该以班级数量为基础进行分配,可以因学生数量不同而有一定差异,但是不能相差太大。
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经费问题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实施向乡村倾斜的教育经费配置政策,整体上解决乡村教育因长期经费不足引发的问题;第二步,考虑小规模学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衰减状况,实现以班级为基础进行教育经费配置。
再次,推进小规模学校办学硬件条件标准化建设。由于以往长期的教育投入不足,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历史欠账较多,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全面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硬件条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硬件条件合格才能保证学校安全和运转,因此,应该推进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目前,对大多数乡村地区来说,如果没有重大自然灾难,保安全应该基本可以做到。但是,要保证高质量运转,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还需要进行较大改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改进应该视其是否长期存在,分项目做出改进规划。
小规模学校撤并后,由于家校距离变远或其他原因,部分学生走读存在一定困难,要住校学习。因此,在小规模学校撤并后,要建设标准化的寄宿制学校,给学生提供安全、健康和快乐的学习环境。寄宿制学校除了要在硬件建设上达标外,软件建设也要跟上。目前,许多寄宿制学校在软件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生活教师、学生生活单调等。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要加强寄宿制学校软环境建设,充分考虑缺乏家庭关爱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创造类似家庭的环境,丰富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满足。要全额减免住宿费,对家庭困难和因学校撤并而住宿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补助。
小学规模学校撤并后,学生离家远了,直接结果就是走读学生家庭交通费用和其他费用增加。因此,要对这些家庭给予补偿。政府在计算节约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率时,需要把家庭增加的经济负担计算在内,由政府对这些家庭新增的教育负担进行补偿。只有把这些必要的家庭新增教育负担计算在内的办学效率才是真实的办学效率,否则,就是办学成本的转移。
在争取相对充足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同时,小规模学校也要积极挖掘其产出潜力,从而提高小规模学校的绩效。
笔者认为,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绩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即:最大可能性地克服小规模学校的教育劣势,最大可能性地发挥小规模学校的教育优势。小规模学校的教育劣势分为两种:一种是不能改变的,如小规模学校地理位置偏僻、与外部交流成本高,这种劣势必须通过额外补偿加以解决;另一种是通过努力可以缓解的,如小规模学校教师校内合作机会缺乏,可以通过建立定期跨校交流来缓解。在发挥小规模学校的教育优势方面,可以在充分了解与认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更有机会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培养农村小规模教师利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优势的能力来实现。(秦玉友,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