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高中成地方优质教育“寡头”?
——中西部巨型中学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进入新世纪以来,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和素质教育始终是各级政府优先发展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关键词。但不论是推进区域教育均衡,还是倡导素质教育,全国不少地区改革推进的视角往往局限于义务教育阶段,对于高中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高中,关注升学率相对较多,关注布点、规模较少。
事实上,在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组成的国民教育体系中,任何一级教育资源的扩张必然会波及其他,从而引发其他教育的规模扩张。新世纪以来,在我国义务教育实现普及和高等教育经过扩招后,高中教育规模扩张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然而,在我国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过程中,以优质高中为基础的巨型高中迅速发展起来,为扩大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满足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愿望,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及社会问题。
2012至2013年,中国教育报记者先后对安徽、河南、湖北、甘肃等中西部省份的巨型高中展开了随机调查,以检视和探讨巨型高中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巨型高中“马太效应”日益凸显
类型多样的巨型高中在攻城略地式的野蛮生长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的区域教育均势,同时对一些具有传统优势的县中形成挤出态势。
按照学界比较统一的认知,巨型学校一般是在校生超过3000人、班级数多于60个的超大规模学校。在中国教育报记者取样调查的大多数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扩大学校规模,增大区域重点高中或名牌高中的容量,实行规模办学正成为一种潮流。甚至在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眼里,规模办学是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可行的一种教育发展策略。
距安徽省城合肥100公里的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不仅在皖西乃至整个安徽省家喻户晓,而且被民间称为“中国高考第一镇”。坐落于小镇的一所名为“毛坦厂中学”的巨型学校,被称为亚洲最大的高中,其校园占地面积超过500亩,在校生超过1.7万人,2012年仅参加高考的考生就有9200人,2013年则达1.1万人。位于河南省新郑市的北大附中河南分校,目前在校生超过1万人,学生来自河南省各地市及邻近的山西省。
与巨型高中快速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在中西部的大量普通高中学校、薄弱学校办学规模日趋萎缩,优秀师资不断被抽走或调离,学校管理和办学质量令人堪忧。甚至那些在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90年代初一直具有传统优势的县中,也在迅速萎缩,相当部分还面临被关停的命运。
在现行教育评价体系下,对于高中而言,学校生存空间及生存环境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师资水平和生源质量。但记者调查发现,众多巨型学校,特别是区域性的巨型高中,招录了学校所在省或地市区的大多数优质生源,造成其他高中生源严重不足。
创建于1908年的安徽省霍山县上土市中学,是安徽省仅有的4所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学之一。几年前,连县城的学生都宁愿沿着山路坐两个多小时的车,前往上土市镇就读该校。2005年,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开始把招生计划定向分配到各个初中。受此政策影响,2007年时,该校高中部有2000多名学生,但5年后,学生数锐减至1300人。2011年,学校仅有406人参加高考,考到重点本科线的仅有5人。按校长李名泉估算,照此速度,顶多五六年,该校高中部将无人就读。
像上土市中学这样快速萎缩的中学不在少数。生源流失的同时,优秀师资流失同样严重。9年前,为了挽留教师,甘肃省玉门一中校长孙东杰和时任教育局局长一起,挽起袖子帮学校教师家送煤气罐。但是,当时只有110多位教师的玉门一中,几年间流失了40多人。其中有8个省级骨干、10多位市级骨干、3位特级教师、2位省级学科带头人。
而与一些老牌地区名校迅速萎缩形成对比的是,一些拥有广泛资源的名校规模越来越大。在不少地区,这些巨型高中甚至成为垄断当地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寡头”,致使这些地区高中教育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越发明显。
记者发现,这些巨型高中起初通常是在一些示范高中等办学基础、办学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公办名牌学校资源基础上,扩改建或新建发展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