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基地概况
科研团队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交流
社会服务
数据中心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改善教育公平,官民如何良性互动?
时间:
2015-03-16 10:04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
admin
今年“两会”期间,“教育公平”再次成为热点话题,社会上关于“寒门难出贵子”的言论也频频出现。事实上,国家这几年出台了不少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力度和成果前所未有,为何还是有那么多人感叹教育不公平?教育公平既是国家战略,也是社会共识,政府行动和民间舆论如何相互促进?
有些
“
不公平
”
由来已久,但这些年国家为改善教育公平做了不少事情
改善地区间教育不公平
有人大代表呼吁,提高重点高校在中西部省份的录取率。
此次,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
为了促进地区间的教育公平,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发展改革委采取控制部属高校属地招生比例、支援中西部招生协作计划等,不断缩小区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区域间高考录取率差距明显缩小,2013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为76%,最低省份录取率达到70%,两者的差距由2007年的17个百分点缩小至2013年6个百分点。
尤其是2008年开始实施的“支援中西部地区普通高校招生协作计划”,当年由东部省份安排二本以上高校为主的3.5万名招生计划投向中西部省份,之后逐年增加,2014年达到20万名,相当于在中西部建设了80所万人高校。
另据大河报报道,2008年教育部实施支援中西部招生协作计划以来,用于河南的招生指标每年递增,2013年达到4.74万人(其中本科2.91万人),居全国第一。
可见,国家对于河南等考生数量多的中西部大省提供了政策、指标、资源等倾向性支持,力图促进区域间教育公平。
改善城乡教育不公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大学教授王尚旭感慨“农村孩子进城路,为什么越走越窄”。近些年,“寒门难出贵子”等言论也在网络上发酵。
实际上,对于农村学子的升学、发展,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做出了多项努力。
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实施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从当年1万名的招生计划,扩大到2013年的3万名,再到2014年的5万名;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2013年较2012年增加了8.5%,2014年较2013年增加了11.4%。
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2014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选拔录取试点高校,拿出2%的招生指标单独招生农村学子;在教育部的部署下,各省份落实“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增加农村学生就读重点高校机会。
通过这些措施,缩小了区域、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比例占全国考生总数的44.8%,越来越多的贫寒子弟有机会考上重点大学。
改善随迁子女入学机会公平
2012年8月,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各省份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再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2014年,28个省份解决随迁子女在流入地高考问题,5.6万名考生受益。
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否进入城市公办校学习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国家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是“两为主”政策,就是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截至2013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达1277万人,占到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9.3%。其中,进入公办学校就学的学生比例达80.4%,比2012年略有提升。
除此以外,在上海、浙江等地,政府还采取向民办学校购买学额的方式,让39万名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享受到了政府服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保障随迁子女就学的比例已达83.5%。
改善教育公平的行动和成果说来也不少,为何还有那么多人感叹
“
不公平
”
?
现实越公平,公众期望越高,公平诉求不断升级
因为老百姓对于教育公平的需求,本来就是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满足老百姓更高的教育公平需求的过程,就是扩大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过程。认识到这一点,对推进教育公平很重要。或者进一步说,公众提出更高的教育公平需求,是对已经实施的教育公平政策的最好肯定,因为没有这些教育公平政策做基础,公众不可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像随迁子女在城市求学,首先得解决能上学的问题。在解决能上学的问题之后,又会产生上好学的问题,现实的逻辑也是如此。最初,社会舆论呼吁要解决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2008年,国务院出台规定,要求“以流入地为主、公办为主”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接着,随着各地创造条件让随迁子女入学,舆论又关注是不是该给这些孩子一样的保障,一样的教学环境,包括是否另收借助费(赞助费),是否将随迁子女分班(甚至设置校中校)教学。针对这些问题,国家进一步要求取消借助费、择校费,要求学校不得对随迁子女有歧视,要同城同班学习,这就把保障随迁子女求学,提高到新的层次。
这还没有完,随着这一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之后,大家又开始关心这些孩子在城市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出路问题。异地高考概念,就这样在2009前后被提出,经过多年的调研,国家于2012年出台开放异地高考的意见。到2014年,已有28个省市开放异地高考。但就是这样,异地高考问题,并没有划上句号,北上广如何开放异地高考的硬骨头还要啃,而怎样缩小各地的教育质量差距,做到更大程度的高考公平,将会是接下来围绕高考改革的新议题。(熊丙奇:《在良性的官民互动中提升教育公平》,蒲公英评论网)
囿于自身知识和经验,以片面认识代替客观事实
从心理学角度看,普通人基于经验和知识所限,常以片面认识替代客观认识,这种以偏概全的“晕轮效应”在社交空间中,又会被从众心理进一步放大。(邱磊:《谈教育公平重在“知行合一”,岂能用线性思维下结论》,蒲公英评论网)
教育公平问题,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也许只会根据每一个家庭的需求为情境形成对此问题的看法。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什么是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刘华贵:《实现教育公平需静待花开》,蒲公英评论网)
随着我国教育的持续发展和进步,传统观念的更新太过滞后。教育公平不是数字游戏,不能用简单的线性思维下结论,也不可能通过肆意的情感宣泄来解决,但恰恰在这一点上,教育遇到了最大的障碍。动态中的教育公平是基于一整套制度设计、实验试点和科学论证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基于现实国情的产物。(邱磊:《谈教育公平重在“知行合一”,岂能用线性思维下结论》,蒲公英评论网)
也有一些“公平诉求”,并非理性。比如,有人强调高考录取,要全国一张卷,一条分数线,完全按分数录取,才能保证分数绝对公平,不能有特长生加分,也不能有自主招生;还有人建议所有大学生都不缴纳学费,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对于这些诉求,是可以通过让公众充分表达意见,在讨论、对话基础上达成共识的。还有一些“公平诉求”,在现阶段看可能条件不成熟,如把学前教育、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但未来这不是不可以考虑的公平议题。(熊丙奇:《在良性的官民互动中提升教育公平》,蒲公英评论网)
推进
“
教育公平”
本身没有终点,对教育实践的宣传还不够
推进教育公平,是没有终点的,就是发达国家,现在也面临新的教育公平问题。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去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到发展学前教育,在今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到提供免费的社区大学教育,这都是推进教育公平的举措。(熊丙奇:《在良性的官民互动中提升教育公平》,蒲公英评论网)
从历史因素看,教育公平作为一个国家在发展转型时期的时代投影,在未彻底完善前,事关世代福祉的民众“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就有了社会基础;从教育实践看,由于宣传、解释、推广等工作的缺憾,加上时间不足等客观现实,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影响。(邱磊:《谈教育公平重在“知行合一”,岂能用线性思维下结论》,蒲公英评论网)
教育公平与社会发展现状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每一个时代,教育公平都应该是国家层面时刻需要考虑的问题。实际上,国家从未停止对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刘华贵:《实现教育公平需静待花开》,蒲公英评论网)
促进
“
教育公平”
,需要促进经济发展和官民良好互动
但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国情下,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尽量使每个人都有相似的教育机会、成长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需要统筹解决。但首要的是整治和完善教育制度体系,依法治教,规范管理,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对那些不合理、不公平的规则必须打破。用坚定的决心,清晰的思路,扎实的举措来回应民众的期待。(小马飞刀:《推动教育公平要有扎实的举措》,兰州晨报)
教育公平从来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教育不公,归根结底是发展的不公。教育城乡差距大,就是城乡发展差距大,农村地区缺乏经济实力来提高教育待遇,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其实,教育的地区差异,换一个角度思考就是,为什么一些省份没能办好家门口的大学,或者说为什么获得投入的总是那几所大学。一位代表在会议期间说了这么一句老实话:“当前一些教育不公平其实是出生地的不公平,你出生的家庭决定了你能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但是,我们不能等着发展跟上了,才消极被动地解决教育不公问题。实现教育公平应有超前意识,就是要有“割肉”的勇气。否则,我们老是会陷入这样的循环怪圈:因为教育没搞好,所以发展跟不上;因为发展不够好,所以教育办不好……(王钟的:《教育公平从来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中国青年报)
我国社会,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公众,都需要有对教育公平理性的看法。对于公众来说,要督促政府努力扩大教育公平,但不可否认已经取得的教育公平成绩;而对于政府来说,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公平成就,而应该站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为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不懈追求。(熊丙奇:《在良性的官民互动中提升教育公平》,蒲公英评论网)
为了扭转观念、推动实践,“知行合一”就成了政府的首要职责。“知”就是及时、全面、透明的发布消息,并对重要的关节点予以科学和深度的解读,“行”就是有关教育公平的重要课题、决策、项目、建设等。通过“知行合一”,两者紧密相连,彼此推动。
在“知”上,要让社会对“教育公平”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对政府逐年逐项的改革行动和推动进程积极“点赞”,并利用社论舆论的氛围和压力倒逼相关部门及早地发现和解决薄弱环节。比如就宣传而言,更新“语体”,使之灵活生动,“地气”十足;更新内容,使之贴近心理,传达诉求;更新方式,使之与时俱进,新颖轻便。
在“行”上,要获得足够的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积极调研,关注舆情,倾听民声,改良作风。在大规模推动教育软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实事求是地加快区域性教育资源整合、师资力量建设,教育政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让“知”督促“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让“行”推动“知”不断地反思和调整。
如果我们的政府能合理地利用社会舆论,“知行合一”地引导民众理性、客观、科学地看待教育公平问题。那么所谓的“教育公平”就不但不是问题,反能整合社会资源和凝聚人心,成为一股积极的建设力量,不断推动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地朝前发展。(邱磊:《谈教育公平重在“知行合一”,岂能用线性思维下结论》,蒲公英评论网)
结语
教育公平是政府和百姓的共同期待,教育好了,家庭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发展。实现教育公平,需要考虑经济、政治、历史等多种现实因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官民良好互动,共同努力。(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评论出品 实习编辑田贵兴制作)
蒲公英评论网络互动平台(pgy.voice.edu.cn)是中国教育报刊社顺应网络舆论新形势推出的全媒体评论网络互动平台。
蒲公英评论网络互动平台秉持“以教育立场评论社会事件,以全局思维透视教育问题”的立场和视角,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内容发布型网站,而是将互联网思维、用户生成(UGC)、社交互动、众筹等新理念融入到评论操作之中,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环境下的所有普通公众量身打造的体现全媒体、自媒体概念的交互性意见平台。
蒲公英评论网络互动平台采取“互动+引导”的工作方式,为所有热衷讨论教育话题的朋友们开设展示和交流的个人空间——“评论工作室”,任何人对热点教育事件和现象有观点、有洞见,都可以申请开通自己的评论工作室,针对编辑推送的每日舆情和选题信息,将自己对教育的见解、评论发表到蒲公英评论网络互动平台,中国教育报刊社将整合所属的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神州学人、中国民族教育以及中国教育新闻网、微信、微博等多种媒体,为传播那些有见地、有思想、有锐度的教育观点和评论提供平台和载体。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 传真:(0431)85684171
E-mail:rire@nenu.edu.cn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邮编:130024
访问记录:第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