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亲自考察,带给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对中国教育的深深思考。
在今天的政协经济界别驻地,厉以宁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讲述两次考察经历,描述自己对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教育发展方向的看法。
一次考察是在德国。在那里,厉以宁深入接触德国已经形成的蓝领中产阶级,从中寻找中国蓝领通向中产阶层的途径。
一名德国老技工自己开了个小型摩托车修理厂,不仅什么样的毛病都能修好,还能根据客户的个性需求自己造出各类零件,这是工厂批量生产模式无法做到的。
“这些老技工、技师自己办的小工厂,大家都信得过他们,生意很好。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非常高。”厉以宁说,“加入大量创造性劳动因素”,正是德国蓝领可以跻身中产阶级的原因所在。
而这依托于德国强大的创新教育体系。厉以宁考察过的一所大学工学院,不招研究生,专门培养专业的技工人才,学生一毕业就是工程师,就能自己创业。
“中国现在就缺这个。中国蓝领为什么形成不了中产阶层?因为他们大量进行的都是重复劳动,没有创新。”厉以宁说。
另一次考察,则是在国内农村。通过考察,厉以宁认识到,经济新常态下,农村教育或许有新的突破口。
由于与城市学校的差距,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并不令他乐观。一些农民对厉以宁说,不会让他们的孩子读高中,“反正读了也考不上大学,考上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赶紧出去挣钱”。“这不利于阶层流动,农民工的儿子还是农民工。”厉以宁说。
然而,厉以宁注意到,被称为开启新一轮农村改革“闸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目前正在全国陆续展开。厉以宁认为,这是农村教育的一个重大发展契机。
“土地确权有望使家庭农场得到大发展。农民将摆脱一亩三分地,成为家庭农场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懂不懂使用各种农业机械,能不能成为既懂生产又懂管理的新型复合型农民?这都是农村教育要考虑的重大课题。”厉以宁说。
厉以宁说,政府一定要注重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促进优秀教师的流动,为弥补城乡教育差距努力,同时,要更加注重面向农村实际的职业教育,把农民纳入职业教育体系。
不论谈及哪次考察,厉以宁都在强调社会人才流通的重要性。
“上升通道不通畅,弄得年轻人要拼爹,这对人才培养不利。”厉以宁说,社会各界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和竞争。
而在厉以宁看来,新常态带给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窗口期”,恰恰有利于打破旧有格局,形成新的人才流动机遇。
过去长期观念认为,要保证高就业就必须有高投资,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厉以宁说,这些看法渐渐不灵了。
他在外面调查,看到很多工厂正忙于投资,厉以宁问他们:“会增加多少就业机会?”
很多厂方回答:“一个人都不加,还要裁员”。
“一个都不加还裁员?这是怎么回事?因为用机器人啊,用新技术啊。如果劳动力无法跟上技术创新、设备更新的步伐,他还能保证就业吗?”厉以宁说,“经济新常态下,我们注重产品的质量,也要注重人才质量。”
厉以宁认为,如今经济发展的关键正从速度向质量转变,投资不再是简单的数量积累,而是要产业升级,目前是调整结构、技术创新的最佳时机。“这将产生大量的新型人才需求。教育要尽快调整办学方向,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厉以宁说。
如果教育可以培养出适应新常态的人才,他们将冲击旧有的经济模式,在经济格局的洗牌下,凭借自己的努力,成长为新型中产阶层。
在厉以宁看来,这是意义深远的前景。“人才自由竞争下的垂直流动,将有利于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他说。(记者 高毅哲 3月12日发自北京)
《中国教育报》2015年3月13日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