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有这样一次跟总书记面对面的机会,向平华感觉“既荣幸,又有担忧”。他坦言,荣幸的是能有机会跟总书记当面诉说农民的诉求,担忧的是自己对农民的诉求反映不到位。思量再三之后,他决定跟总书记提“3个请求”。 “我想跟您说说推进精准扶贫中,农村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发言中,向平华向总书记汇报,“一些地方农村孩子上学路途遥远,家里老人从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开始陪读,孩子们期盼就近上学。”
向平华发言的每一句,都是用脚底板“写”下来的。他所在的龙潭河镇不光存在村小被撤并,学生集中到中心校的现象,还面临幼儿园资源不足的问题。很多村里没有幼儿园,很多村民花在孩子陪读、学费上的钱每年就有1万多元,“对村民来说,把这1万元钱省下来,就是最大的精准扶贫。”“学校不能说撤并就撤并”。就近入学,成了村民们最迫切的“教育梦”。龙潭河镇下辖的1个村,有13个学前班学生、17个小学生,只有1所小学,“如果学校撤掉了,孩子只能去10公里外的中心校上学”。
向平华告诉记者,自己曾经是撤点并校的“钉子户”,他之前工作过的象鼻嘴村有一所金龙学校,曾面临被撤并,最后在他的坚持下,金龙学校得以保留,“现有100多名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四年级都有。”向平华发言过程中,总书记不时做记录,谈到一些农村孩子上学不便,建议恢复乡村小学时,总书记做了回应。向平华回忆说:“总书记总结讲话时说,我讲的问题他也关注过。总书记认为要因地制宜考虑,特别贫困、特别偏远的地区,该留的小学还是要留。”
在3月9日湖南代表团的分组讨论会上发言时,向平华换下了为迎接总书记专门准备的土家族民族服装,换上了便服和布鞋。不变的是,他又扯起洪亮的嗓门,为乡村教育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