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刊简介
《中国农村教育评论》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和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联合主办的国际性学术集刊,主编是邬志辉教授,副主编兼执行主编是李涛教授。
本集刊是为了提高中国农村教育研究学术水准、促进与国际学术界对话交流而搭建的一个学术平台,每辑突出一个主题。本集刊正在广泛征稿,第七辑拟将于2024年下半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统一出版。《中国农村教育评论》(第七辑)将以“教育强国建设与乡村教育振兴”为主题,重点关注“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农村教育的中国故事与中国经验”“农村教育的历史谱系与学理解释”“农村教育的时代议题与未来走向”“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农村教育的社会生态”“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农村教育发展”“农村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具体议题。本集刊宗旨是面向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研究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大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推动运用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与方法观察和研究农村教育,推进规范的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等研究范式在农村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促进以农村教育为主题的研究之间开展学术对话,提升中国学术话术的国际影响力,生产农村教育新知,服务国家重大决策,改进农村教育实践。本集刊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行动交融。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大时代,全面记录、深刻省思社会变迁进程中的农村教育问题,既具有中国价值,也具有世界意义。农村教育问题既是中国本土特有的问题,也是世界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国际经验和教训可资中国借鉴,中国经验和教训亦可供世界参考。我们期盼“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道路”能够和“世界农村教育发展道路”进行对话,并形成各自的民族教育自觉,生成中国本土的教育理论思维与教育实践模式。
其次,学理性探索与实证性研究兼顾。从事农村教育研究受到最多的批评是“没有理论”。农村教育问题并不是天然地没有理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出现的一大批农村教育家,如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都有自己的农村教育思想,因此本集刊重视农村教育理论的生产。同时,我们注重“用数据说话”和开展规范的实证研究,并倡导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可视化处理。
最后,前沿性问题和最新进展结合。在迈进共同富裕、乡村全面振兴的社会进程中,中国农村教育还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回应国家重大关切、反映理论最新进展、总结实践典型经验,实现理论、政策与实践的三重观照是我们办刊的宗旨,也是本集刊的特色。因此,我们特别关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金或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大、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国际组织资助的重大项目的研究进展,并为之提供标志性研究成果的发表平台。同时,本集刊关注学界热点问题及对热点问题的深度反思。
二、常设栏目
本集刊分设“教育理论”“教育调查”“教育文化”“教育政策”“学术书评”“会议综述”等栏目。“教育理论”栏目侧重于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等跨学科视野审视农村教育问题,反映交叉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新进展,与经典学术观点对话,推动农村教育学术思维的深化。“教育调查”栏目侧重于反映农村教育真实面貌的调查报告、个案研究,既鼓励运用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做深入的时间序列化研究,也欢迎基于调研工作所做的截面数据调查报告,更倡导运用自主开发的时序化数据库数据进行研究。“教育文化”栏目侧重于从文化视角分析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富有洞见的农村教育文化解释。“教育政策”栏目侧重于对国家已经颁布的重大农村教育政策的评价与评论、对国家拟出台农村教育新政策的建言与提案,关注农村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梳理与分析,同时推动教育政策研究最近理论与方法的引介与运用。“学术书评”栏目侧重于推介中国学术话语,更以开放的眼光关注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国内外、教育学科内外相关重要学术著作,推进农村教育学核心概念、支撑性理论的形成和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会议综述”栏目侧重于全景展示和立体反映学术会议的研究成果与思想交锋。学术会议是学者集中发表研究成果、展开学术对话、提示未来学术发展的平台,好的学术会议对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本集刊拟向下列读者群提供服务:一是从事农村教育研究的国内外学者与研究人员,二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者与管理者,三是农村各级各类学校、农业院校及普通高校涉农专业的实务人员,四是从事农村教育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五是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的各民主党派、非政府组织、社会工作机构、新闻媒体等的工作人员。
三、投稿须知
(1)本集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我们诚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本集刊接受中英文两种语言投稿。来稿原则上是未正式发表或未公开出版的原始稿件。
(2)除学术书评和会议综述外,论文要求在字数1.5万~5万字。作者若有好的选题,也可主动与本刊联系,共商研究写作计划,以保证本刊的学术风格。
(3)请将投稿电子文本(*.doc格式)发至邮箱lit456@nenu.edu.cn。纸质文稿可寄至:130024,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村教育评论》编辑部。信封上请注明“投稿”字样。来稿收到,即复回札。
(4)《中国农村教育评论》(第七辑)的征稿截止日期为2024年7月1日,来稿采用匿名评审,时间约为2个月。如果评审专家评审通过,编辑部将与作者联系。如不拟采用,原稿不再退还,作者若需返还,可来电来函与编辑部联系。编辑部有权对来稿做必要的处理,并与作者联系。
衷心期盼《中国农村教育评论》能成为你学术研究道路上的新朋友、农村教育改革中的新伙伴、农村教育政策制定中的新智囊!
四、交稿要求
论文首页
提交拟出版的文稿应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应有较高学术水平,符合学术规范。所交稿件应齐、清、定,并配有 word 电子文本,若有图片,应同时提供清晰度在 300dpi 以上的 jpg 格式电子版。作者简介以页下注方式放至文稿首页,其内容包括作者姓名、职称、学位、研究方向、邮箱地址。
论文正文
正文用宋体五号(英文用5号Times New Roman)撰写,按五级编码制排列正文标题。正文所使用的外国人名应有中文译名,并在第一次出现时在括号内注上原文,如刘易斯(William A. Lewis)。
正文中,中文连接线使用“-”字线,英文连接线使用“-”字线。阿拉伯数字序号后使用下圆点。图和表要有图名和表名,图名在下、表名在上,内容不应与正文重复,位置是先见文字后见图表。
正文中的数字严格执行《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这一国家标准,特别注意:(1)清代(含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各民族非公历纪年使用汉字,并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例如:秦文公四十四年(前722年)。太平天国庚申十年九月二十四日(1860年11月2日)。(2)干支纪年和夏历月日用中文数字。例如:丙寅年十月十五日,腊月二十八日,八月十五中秋节。
参考文献格式具体见文末附件:参考文献示例。
五、往期回顾
《中国农村教育评论》(第六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版次:2024年1月第1版
https://xianxiao.ssap.com.cn/bibliography/1883197.html
以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中国农村教育评论》(第六辑)卷首语
中国已全面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途上,教育承载着艰巨使命,亟待全面提升质量以培养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前,中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这为教育强国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中国教育从规模扩张阶段真正跨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奠定了发展基础。农村教育历来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最短板,只有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以优质均衡建设推进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改善弱项、补齐短板,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当前,中国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是优质均衡。在保障农村教育硬件投入有效供给基础上,将更加注重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内涵建设等层面的飞跃,更加注重弥合区域、城乡、校际等教育深层性实质差距,更加注重农村学校、教师、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推进特色化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只有通过优质均衡建设,使农村教育发生系统变革,创新制度环境,唤醒认同,创生农村教育在地文化,重塑乡土生态优势,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真正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本集刊自创刊以来,始终聚焦农村教育理论前沿,探索农村教育田野实践,努力寻找行之有效的中国农村教育进步之路。本辑所辑成的论文,俱为中外研究者切实关注现实前沿问题,凸显理论联系实践、行知合一的学术研究成果。
本集刊第一部分主题是“学校与教学”,围绕创新教学实践发生逻辑和城乡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展开论述。在第一篇文章中,作者将“教学”作为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的核心进行分析,并从“如果创新教学实践是如此自然,那么它为何没有发生”这个问题切入,批判以往通过“学校组织”“教学条件”“改革中的缺陷”“变革的动机”等外部因素对教学改革失败的解释,指出:教育工作者和改革者看待教学改进的方式、研究人员解释改革步伐缓慢的方式存在重大问题。作者将教学与其他人类进步实践进行了比较,阐释了教学作为一项促进人类进步的实践,面临着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因为学校教学的独特性,教育改革通常缺乏实践必要的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策略上总是做出保守选择。在第二篇文章中,作者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PLCs) 角度考察了中国农村和城市学校之间的教学差距。研究发现:城乡学校在教研组 (TRG) 工作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学校专业学习活动组织松懈分散,缺乏重点和多样性,而城市学校的专业学习活动组织紧密围绕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呈现持续性、系统性和多样性。研究进一步表明,教学和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组织环境的影响,创建学校组织结构、提高全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能力是缩小城乡教学差距的重要途径。
第二部分主题是“农村儿童、家庭与社会”,共有三篇文章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论述。第一篇文章通过农村困境家庭儿童教养方式的田野观察,指出当前农村困境家庭儿童教养方式问题:一是粗暴专断的教养方式;二是压抑的亲子交流;三是强烈的家长教育期望与匮乏的教育投入之间存在冲突;四是家校沟通疏离;五是儿童理想支持匮乏等。该研究发现:多元化社会救助服务缺失、乡村学校帮扶力度有限、家长自身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存在偏差,诸项因素阻碍了困境家庭儿童教养的良好发展,作者建议政府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主体形成合力,共同改善困境家庭儿童教养困难。第二篇文章关注了失地农民群体的“教育期望”议题,对失地农民子女的家庭教育(亲子互动、作业辅导等)和学校教育(课堂参与、作业完成、同学交往、教师的日常生活关注和课业辅导)展开田野调查,发现失地后农民家庭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收入,这对教育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双重影响,虽然经济劣势对孩子学业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置疑,但父母对子女抱有较高期望,关注子女学业,注重家庭陪伴,子女依然能表现出较高学习积极性。鉴此,研究者建议通过重视子女教育来改善家庭物质环境匮乏对孩子的不利影响。第三篇文章发现陪读母亲的情绪体验和情绪劳动过程具有内隐性,关注陪读母亲的情绪劳动有助于加深对母职实践及陪读母亲生活世界的理解。该研究考察了高考陪读母亲的情绪劳动实践过程,分析了陪读母亲对自身情绪劳动的意义建构,发现高考陪读母亲在陪读过程中体验了失落、焦虑、紧张、无力等多元复杂情感,她们擅于将这些个体的消极情感小心收藏且压抑起来。在孩子面临高考升学关键节点时,母亲会从劳动力市场退出展开全职陪读这一策略性家庭分工不仅受传统性别观念影响,还受女性内化的情绪照料道德规范影响。
第三部分主题是“县域教育生态”,两篇文章分别从“教育城镇化”和“非正式教育路径”角度开展研究。第一篇文章围绕“教育城镇化”这一主题,探究县域教育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与结构困境。作者从“农村家庭的发展性教育目标”和“乡村社会内部的教育竞争”两个方面阐释了教育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剖析了当前城区学校面临的现实困境——大量农村学生进城就读背景下城区教育资源供给与学生发展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日益凸显、城区学校面临着秩序维持与风险防范的矛盾、城区学校无法公平分配资源等困境,这导致农村进城就读学生实际上在城区学校教育结构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和边缘位置,凸显出城区学校内部城乡学生之间的教育不公。在第二篇文章中,研究者在案例中剖析了乡村“自助辅导”这种非正式教育路径的发生过程。不同于城市中的其他课外补习班,乡村中线下“自助辅导班”是一种基于乡土社会关系的家庭式的“自助辅导”,熟人社会的信任感和任课老师自身的升学成功经验,赋予了“自助辅导班”一种无形的品牌效应。在网络和新媒体影响下,线上“自助辅导班”正在成为农村家庭通过网络媒介获取教育资源的另一种方式,但学生们难以抵挡作为移动传播终端手机的娱乐与游戏功能,网络教育资源并没有呈现出应有效果。
第四部分聚焦“农村教师发展和人才开发”主题,共有两篇文章分别探讨了“乡村定向师范生能力培养”和“乡村振兴人才开发策略”。第一篇文章探讨乡村定向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影响因素,以此为基而开发验证了相应的教育提升课程。通过访谈文本资料分析,研究发现影响乡村定向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因素主要包括知识技能、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培养训练和政策要求等,它们综合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开发了包括知识技能、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培养训练等维度的教学干预,尝试提升乡村定向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水平。第二篇文章以人力资本及投资理论为基础,阐释了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作者指出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路径及策略主要有三项:一是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创新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基础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人才的培育作用;二是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创新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成本分担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对乡村振兴本土化人才的支持作用;三是以促进农村迁移劳动力回流为目标顶层创设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机制,充分发挥社会投资收益对乡村振兴人才的引入作用。
第五部分是“会议综述”栏目,包含两篇综述。2023年7月8-9日,中国社会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共同富裕与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论坛在天津南开大学圆满召开,论坛共同负责人是李涛、邬志辉、李春玲、李玲、杨九诠和秦卫波。论坛紧密围绕中心议题,共设立七个子议题,分别是“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历史、理论、道路、制度、文化和政策”“数字化转型与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振兴中的学生和教师”“助力人才强国建设的农村教育现代化”“农村教育治理现代化改革”“共同富裕与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投入优化、教育公平与共同富裕”。与会者聚焦共同富裕与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历史回顾、规律探索、变迁观测、前瞻研判,结合我国国情直面热点,聚焦难点,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学理之路。2023年7月10-11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主办、《中国农村教育评论》编辑部协办的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学术年会暨“教育强国建设与乡村教育振兴”研讨会在吉林长春圆满召开。本次研讨会共设立“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乡村教育治理改革创新”等八个子议题。来自多所国内知名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代表参加大会并作发言。发言人探讨了教育强国、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教育发展的内在关系;论述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农村学校建设等核心议题。
近年来,中国农村教育不断取得新突破,涌现出了一批富有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典型实践案例,给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带来更多源于本土的新的可能性。本集刊将始终立足中国农村教育的广阔田野,始终不忘办刊初心与使命,进一步创新农村教育理论,服务国家重大决策,改善农村教育实践,努力寻找行之有效的中国农村教育进步之路!
李涛
《中国农村教育评论》副主编、本辑执行主编
二二三年十二月三日于长春
《中国农村教育评论》(第六辑)目录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版次:2023年4月第1版
https://xianxiao.ssap.com.cn/bibliography/1881498.html
《中国农村教育评论》(第五辑)目录
附件:参考文献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