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引领下,中国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的新征程。近年来,中国农村教育取得瞩目成就:在多项现代化发展指标上进步明显、财政性教育经费持续向农村教育重点倾斜、农村教育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学生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更加丰富……。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农村教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战略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受制于历史因素,农村教育依然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城乡教育差距依然存在,实现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依然艰巨。作为农村社会重要的公共产品,未来中国将持续探索符合本土实际的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这条发展道路因前无古人而充满未知精彩。本集刊自创刊以来,始终聚焦农村教育理论前沿,探索农村教育田野实践,努力寻找行之有效的中国农村教育进步之路。本辑所精心遴选的论文,俱为中外研究者切实关注现实前沿问题,凸显理论联系实践、行知合一的学术研究成果。
本集刊第一部分主题为“乡村学校与课堂教学”,所遴选的文章,分别从乡村学校发展的中观和课堂教学图景的微观视角,探讨了当前我国乡村学校与课堂教学在发展与改革的道路上面临的困境及突围,既有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创新发展的优秀经验,又有乡村课堂教学方式“教书”与“育人”断裂现象的反思,还有乡村小规模价值与意义的再思考。第一篇文章深刻剖析当前我国乡村学校面临生源及教师大量流失、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现实困境,以国内典型的乡村学校建设为案例,详细介绍了中国乡土大地深处的乡村学校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教育质量、弘扬乡土文化、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经验,为乡村教育开辟出了一条新路,同时提供了可复制的、低成本的本土经验,对促进乡村学校发展、推动教育公平提供有益启示。第二篇文章通过对村小和县域课堂教学图景的描绘与剖析,作者描述了学生在由一个个由课堂时间构成的“学校生活”中,如何经历乡村学校教育中课程教材、教学方法与在家庭、日常实际生活中习得的知识割裂现象,从而对乡村教育知识传递与行为规训展开批判性反思,重新思考如何将“全面育人”理念贯穿至乡村课堂教学中。第三篇文章以脱贫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为切入点,通过对三区三州典型地区的调查,提出当前脱贫地区小规模学校仍面临学校空间可达性较低、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滞后、教育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均有待提升等困境,充分挖掘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重要价值及其质量问题,并从教育资源有效供给、课程与教学改革、办学模式、评估督导方式创新以及多元主体协同等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第二部分主题为 “县域乡村教师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聚焦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以期学理解释和实践回应当前乡村教师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第一篇文章立足于乡村教师流动现象,以空间理论为基础,用口述史的方法以重现新中国成立到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乡村教师的空间位移,作者关注了处于建国初期至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前这一时期的乡村教师个体的流动选择,通过再现其流动空间历程,发现在乡村教师在乡村中处于高位,外化于乡土本色、精英气质、关系在地。研究进一步指出:正是由于内部与外部、结构与行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这一时期乡村教师呈现出向乡流动的样态。在第二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乡村教师名师教师工作室”等问题的研究,探讨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与乡村教师职业生态。通过县域乡村名师工作室文化构建的个案研究,深度剖析了当下县域名师工作室中资源同质性、合作被动性、动机功利化的现实困境,通过“日常关系与专业关系”解释框架分析了名师工作室中“日常关系的秩序”和“专业关系的秩序”相互交缠的状态,尝试为乡村名师工作室文化构建提供多种可能,即建立以多元、平等、反思、赋权为主的超脱日常关系的专业成长空间。第三篇文章以乡村青年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选取东、中、西三个地区18省35县7606名乡村小学青年教师展开具体研究,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论视角,探讨了社会生态视域下宏观-社会结构、中观-学校组织情境和微观-职业心理对乡村小学青年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第四篇文章选取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5学年数据,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CEPS),基于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模型,分析初中教师职业满意度与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发现:教师职业满意度中物质回报满意度和教学满意度对学生成绩产生积极影响,教学满意度对学生新事物认知能力和身体健康水平有正向影响;非教学满意度正向影响学生自我规制能力;物质回报满意度正向影响学生遇事判断能力。交互模型结果显示:教师职业满意度仅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非认知能力和身心健康方面不存在差异。
第三部分聚焦“寄宿生活与营养健康”主题,两篇文章都紧密围绕“乡村学生”展开研究,通过对乡村寄宿学生家庭生活样态展开田野调查、对中国十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展开反思,探讨了促进乡村学生高质量发展的本土经验,并提出具体改进建议。在第一篇文章中,作者基于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田野观察,提出农村寄制学校解决了学生上学远的困难,保证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义务教育,但农村寄宿学校仍存在基础设施简陋、学校管理欠缺、相关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学校生活被无限延长、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压缩、亲子互动受影响,造成学生家校生活割裂、情感教育缺失。作者结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出通过拓宽教学阵地、家校社协同、以人为本,教学做合一等方式促进寄宿制学生全面发展。第二篇文章回顾了过去十年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历程。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取得了明显改善的阶段性成果;另一方面也存在许多矛盾:如配套经费负担重与地方政府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制定膳食补助标准本身的复杂性与现行膳食补助标准不成熟、政府任务繁重与社会力量角色缺位等。基于此,作者建议应尽快建立激励相容的经费分担机制、逐步形成定期调整的膳食补助标准调节机制、积极探索以村(社区)为单位的适用于突发情况下的营养餐应急体系、打造国家主导和民间参与并重的营养餐供给体系,建议积累总结试点经验、加快推动营养餐法进入立法议程以形成适应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营养餐体系。
第四部分为“学者访谈”栏目,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熊秉纯教授对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展开访谈。滕星教授以“走进民族教育的心路历程” “少数民族教育的实践” “校本教材开发” “乡土教材收藏”为主线,系统介绍了自己如何走进人类学、民族学和教育学,如何展开对我国本土教育人类学理论研究与话语体系的建构工作。滕星教授的研究促进了本土经验与国际理论展开对话,将教育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有机融合,不断探索本土化理论生成之路。
第五部分为“会议综述”栏目,聚焦中国社会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论坛。本次论坛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和东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牵头,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教育发展智库、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中国农村教育评论》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编辑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等多家单位共同主办。论坛紧密围绕“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中心议题,共设立七个子议题,分别是:“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与教育理论” “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与学生发展” “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与教师发展” “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与学校发展” “‘双减’、课后服务与教育流动” “教育促进发展的经验反思:国际经验和本土案例”和“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女性、青年与寒门博士”,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学理支持。
近年来,中国农村教育不断取得新突破,涌现出了一批富有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典型实践案例,给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源于本土的可能性。本集刊将始终立足中国农村教育的广阔田野,始终不忘办刊初心与使命,进一步创新农村教育理论,服务国家重大决策,改善农村教育实践,努力寻找行之有效的中国农村教育进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