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为了帮助乡村孩子全方位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和向荣公益基金会联合开展了“乡土育未来”项目。项目主要由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院王海英副教授和向荣公益基金会于晓红老师共同推进,他们一起筹划和参与项目校的选取、乡村教师培训、线上线下跟踪指导、与乡村一线老师共创课程实施方案、定期进行乡土课程线上分享反馈等工作。2020年冬季,“乡土育未来”项目组建了以一线乡村教师为主的骨干团队,编写了“我的家乡”1.0版本课程,并于2021年春季在5所项目校进行了“我的家乡”课程试点实施。2021年暑期,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向荣公益基金会和欣欣教育基金会携手为四十余位乡村教师开展乡土课程培训,参与培训的教师利用一周时间对已经研发的“我的家乡”1.0版本课程进行修改与完善,形成“新乡土课程——我的家乡”2.0版本,并于2021年秋季学期在20余所项目实验校因地制宜开展起来。2022年1月18-22日每晚7:30-10:00,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和向荣公益基金会又联合开展了寒假乡土课程线上培训。
此次寒假乡土课程线上培训主要由向荣公益基金会“乡土育未来”项目负责人于晓红老师进行策划、实施,由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王海英副教授担任指导老师,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团队的王龙魁老师以及武汉“种太阳”社会发展与创新中心的徐旌巾老师进行点评。线上培训期间,全程由山东省烟台市回里小学校长栾金光老师主持,由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恭六乡中心小学的赵杨老师进行会务服务。参加此次培训的270余名成员除了来自乡村学校的校长、老师,还有来自微光公益的伙伴。本次培训由专家引领、一线教师进行实践案例分享汇报,与会成员积极进行线上研讨和实践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第一天由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王海英老师进行了题为《新乡土课程价值内涵与实践》的报告,报告围绕新乡土课程开展的必要性、核心内涵以及新乡土课程的实践案例展开。培训的后四天分别由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胜丰中心校的佟丽红校长和钮学丽老师、湖南省湘西土家族和苗族自治州马颈坳镇团结小学的张辉老师和陈雪芳老师、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金盆小学的余霞老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胜丰中心校胜业分校的杜秀梅老师和张春艳老师进行汇报交流,这七位老师分别进行了以家乡美食、家乡服饰、农耕文化、家乡名人和家乡风俗为主题的乡土课程实施汇报,向大家分享了他们在乡土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收获和体验。
(一)什么是乡土课程?
乡土课是什么?乡村孩子们的回答不拘一格,充满童真和妙想:乡土是乡下的土,是我上学路上的一条小泥路;乡土课是家乡的风俗与恩惠,是我们老师带我们认识家乡的课;乡土课是我在家乡的雪地里踢足球,是我躺在玉米堆上晒太阳;乡土课是能让我们永远记住在小学的时候上到过的这么好的乡土课……
乡村一线教师对于乡土课也有着自己的理解。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胜丰中心校的钮学丽老师认为,乡土课就是让学生了解与认识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了解与认识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增进孩子对家乡的了解,滋养学生对家乡的眷恋情感。将来无论孩子走到哪里,家乡都会成为他的牵挂,都是他一生记忆的乐土,都会成为他奉献家乡、建设家乡的动力源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胜丰胜业分校的杜秀梅老师也谈到,乡土课能增长知识,又能增加趣味,还能够提升孩子们对家乡的情感,是一门让人感受到美好幸福的课程。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王海英副教授把目前在做的乡土课程称为新乡土课程,并对其做了一个极具学术性的定义:新乡土课程是基于学校所在地的自然资源、地域特色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课程设计,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和个性化特征,运用探究式等学习方法,将多学科知识目标融入到学生对乡土社会的认识、体验与问题解决当中,采取多元化评价体系,以实现学生认知、社会情感与技能等多重领域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为什么要开展乡土课程?
乡土是乡村学生正在生活生长的地方,这个地方充满风土人情,正在变化发展。这块土地上的学生本身就是乡土的风景之一,是具有集体性的乡土标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胜丰中心校的佟丽红校长认为,乡土课程努力在乡土资源范围内,通过系统的活动,引导学生建立与知识的连接、与外界的连接、与自我的连接、与生活的连接、与情感的连接,引导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和现象进入深度的思考与体验,实现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为什么要上乡土课?湖南省湘西土家族和苗族自治州马颈坳镇团结小学的陈雪芳老师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时,曾经非常不认同自己作为苗族人的身份,想方设法证明苗族人和其他人是一样的。她担心现在的孩子们会和她小时候有一样的困扰,他们也会不认同自己作为湘西苗族人的身份。当她参与苗族服饰的乡土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时候,陈雪芳老师发现她不仅仅可以通过教科书上面的课文培养孩子们爱国家、爱家乡的情感,她还可以就地取材,通过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让课堂与生活连结,让孩子们多方面的认识家乡,感受家乡与民族的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和苗族自治州马颈坳镇团结小学的张辉老师说,由于课业的压力,在我们的传统课堂里、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我们更加注重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而乡土课以乡土资源为背景,以课程活动为支撑,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去快乐的学习乡土知识和学科知识,更加注重发展孩子们综合能力。同时,乡土课建立了孩子们与家乡的联结,让孩子们更加认同自己与家乡,也更加自信。
向荣公益基金会的于晓红老师从当前乡村教育的现状切入,阐述了向荣公益基金会和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联合开发与实施乡土课的原因。当前乡村学校的不利地位是多方面的,除了资源配备受限制之外,乡村学校本土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等内容和学校的学科内容是不匹配的,乡村教师短缺、职业倦怠也很严重,乡村孩子的成长也是偏离乡村现实的。乡村学生在乡村中与自己社区、村庄里的人,哪怕是与他们邻居的联结都是弱的。乡村儿童的根在哪里,他们未来如何发展、如何认同自己是他们成长路上一个不该回避的问题。开展“乡土育未来”项目,就是基于在地化理念做有“根”的教育,以乡土育乡村教育和乡村儿童的未来,靠乡土的滋养来焕发乡村教育的生机。
(三)如何进行乡土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七位乡村一线老师的分享围绕乡土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展开,分享了他们在乡土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运用的方法、思路以及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胜丰中心校的佟丽红校长对乡土课程有深刻的思考与理解,她从整个课程设计思路的角度,系统地给我们介绍了他们在做美食主题的乡土课程设计时的思考。佟丽红校长认为在进行乡土课程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做到三个“不变”和三个“改变”。三个“不变”是指乡土课程和其他教学设计一样,即教学目标设计在前、教学设计中有活动、教学设计后有评估检测。三个“改变”中的第一个改变是指教学设计的思维要发生改变,要依据学生需求设计教学目标,选择任务性活动,完成任务进行成果展示。第二个改变是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发、设计,关注的都是学生,注重活动的趣味性。第三个改变是目标指向要和任务相对接,兼顾学科知识和学生年龄特点,任务成果对应目标达成。
乡土课程是培养精神上有根的人,让孩子们爱脚下这片土地,无论走到哪儿都对曾经养育自己成长的土地有深深的眷念。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金盆小学的余霞老师基于自己学校开展的一系列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土课程进行了分享,她认为乡土课程应该围绕乡村孩子生活的这个乡村、这片社区、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的人、事、物、景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此外,乡土课程的教学活动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认知特点和接受特点进行组织开展,整个活动是否有趣有意义、每一个活动之间怎样衔接都要进行深入思考。
对于实施乡土课程的具体方法与策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胜丰胜业分校的张春艳老师基于本校开展的家乡风俗主题的乡土课程也进行了细致的分享。在乡土课上,张春艳老师采用了合作、探究、参与、体验、设计、展示等模式展开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积极动手,在课堂中他们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讨、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同时将多学科知识贯穿其中,教师不去硬性的教授知识,而是任学生海阔天空的去学,在活动中体验乡土的魅力,快乐的学习乡土知识和学科知识,发展多项能力。乡土课的课堂评价倡导学生自评、他人评价、还有成果的展示,把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展示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来考查学生发展和课程的实施情况。乡土课其实是将孩子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内化成自己心里所想的、脑中所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体验的是一种情感,收获的是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所以张春艳老师认为,在实施乡土课程的时候要注重多学科融合,多开展实践性活动让孩子们去探索、去实操,这样孩子们就会更加的喜欢,也更有收获。
(四)乡土课程的实施效果如何?
乡土课程的实施效果到底如何,有没有真正对乡村孩子、乡村老师和乡村学校产生积极的影响呢?我们先一起来听听上完乡土课之后孩子们的反馈。钮学丽老师班上的孩子说,之前家里包粘豆包的时候我从来都不吃,这次自己包的粘豆包最好吃,我得多吃点儿。陈雪芳老师的一个学生说,刚开始还没接触乡土课的时候我觉得乡土课很土、很没意思,后来上着上着就感觉乡土课非常有意思,非常丰富,我看到了我们民族非常多的东西,我可以骄傲地去介绍我们的家乡,希望下学期的乡土课能够让我学习到更多。张辉老师班上的孩子说,学习乡土课让我知道了我是苗族人,我更想了解自己的家乡了,我觉得我和家乡的关系更亲密了,我也更爱我的家乡了。杜秀梅老师班上的孩子说,上完乡土课后我懂得了家乡人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们不只要尊敬他们,还要努力前进,做一个有梦想的人,以后为家乡和家乡人付出。
乡村学校一线的老师们认为乡土课给孩子们和自己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变化。杜秀梅老师发现,学生们,特别是那些在语文、数学等课上边缘化的学生在乡土课上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归属感,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变得更加自信了。此外,上完乡土课后,这些每天除了学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就是玩儿,很少去关注周围的人、事、物、景的孩子,上完乡土课之后会有意识的去感受一下身边人给他们带来了哪些温暖,去感受一下自己家乡的地形、地貌,去感受一下自己家乡的风景。乡土课程,能让学生在这个课程当中发现不一样的自己,建立自信,找到归属感,变得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杜秀梅老师说,乡土课也让我们这些平时只研究怎么上好语文课、数学课,从来也没有关注到家乡的名人、物产、环境等方面的老师明白了作为家乡人应该怎样热爱自己的家乡,那就是为家乡培养更多的人才,让他们成为建设家乡的中坚力量。余霞老师觉得乡土课程在悄悄的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比如说孩子们的学习观念在转变,学会用快乐的方法去学习,变得越来越快乐;老师的教学观念也在转变,他们不再是把自己死死的拴在语文课、数学课等活动中。同时乡土课程也促进了我们语文、数学、美术等其他课程的发展,然后还得到了社区和家长的认同。家长说,自从孩子们上了乡土课之后,孩子们回家就更就爱劳动了,还乐于把乡土课程中快乐的有趣的事跟家人一起分享,更加的热爱生活。
乡村学校的校长们站在整个学校发展的角度,也谈了自己对乡土课程实施的看法。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金盆小学的张斌校长认为乡土课程实施效果很明显,一是学生对乡土课程很感兴趣,上完乡土课之后更喜欢学校,觉得学校很好玩。二是老师成长快,在课程建设中体现出来了热情和激情。向荣给的培训机会、专家同行的指引、实施课程的探索,这种成长的过程对新教师的成长帮助特别大。我感觉到老师们忙起来不倦怠,动起来很精彩。三是学校变化大。学校实施乡土课程之后,学校更有活力,发展得更好,还把乡土课程作为研究课题成果申报了市级和省级的课题项目,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关注和新闻媒体的报道。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铭传乡李国彝欣欣小学的汤道坦校长将要离任,他们学校的乡土课程也将随着他的离任而中断,他感到很惋惜,也很不安。汤道坦校长说,从兄弟学校的经验分享与专家的辅导、点评中,我对乡土课程有了新的认识。我觉得乡土课程是我们乡村学校丰富办学内涵、走特色办学的最佳选项。我想我们要善于把乡土资源变为我们学校的课程资源,让乡土文化发挥育人价值。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第十三小学的苗晓军校长也谈到,只要我们一直能够坚持把乡土课程办下去,我们农村学校也有出彩的时候。
“乡土育未来”项目的三位项目指导专家也对此次寒假乡土课程线上培训中7位一线老师实施乡土课程的汇报分享,以及三年来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在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王海英老师看来,每一位老师的分享都特别的精彩。因为我们每一个听者都能在这些老师的分享当中感受到上乡土课给老师们带来的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在老师们分享乡土课程实施收获与体验的时候,我们能从这些老师们的眼中看到光,这是我们做乡土课程项目很期望看到的一个成果。因为老师们看到了孩子们身上发生的变化,孩子们可能由原来不太爱说话、不太想表达,变得愿意表达、更有自信;对家乡可能由原来的疏远、不熟悉、不了解,变得更有情感、更亲近。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们与孩子们之间都是一种互相的、正向的、积极的、温暖的反馈。我们“乡土育未来”项目已经有了第一批我们自己的、本土的、有着实践经验的,同时也有着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理念阐释的第一批本土讲师,这个培训是我们特别成功的实践,我相信我们“乡土育未来”项目会走进更多的乡村学校,走进更多的乡村孩子。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团队的王龙魁老师认为乡土课程已经有了很大的精进和改善,这是我们意想不到的。第一个是老师们在乡土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融入家乡的历史起源,乡土知识传统的价值、审美偏好、思想倾向等,在让学生体会家乡美好的过程中,也注重对学生认知发展、情感等的培养。第二个是老师们在做乡土课程的时候有了很多的反思,比如之前谈到的知识环节的问题、乡土教育的目标问题。第三个是乡土课程从学校走向村落、社区,和孩子们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联。武汉“种太阳”社会发展与创新中心的徐旌巾老师也谈到,乡土课程予以乡村师生和宣传学校许多正向的反馈,产生了社群效应,给乡村学校聚拢了很多资源,这样能让乡土课程持续开展下去,让乡村教育更富有生机与活力。
从2019年到2022年,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们的乡土课程已经有了一套初步的课程实施方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乡土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乡村教师队伍。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王海英副教授谈到,我们将正在开展的乡土课程命名为“新乡土课程”,是想突破三个狭隘认知:即不是资源“基于乡土”,目标就是“限于乡土”;不只强调“学习方式”,也应强调“学习深度”;不是强迫“文化认同”,更是建立“情感联结”。新乡土课程不只具有发展学生乡土情感、促进乡土文化认同的社会功用功能,还具有发展个体认知技能、提高其社会情感能力、培育精神之根的个体发展价值。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理念下的乡土课程实施中,教师转变了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可以发展教师的教育热情、激发教学创造性、寻回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乐业价值。所以新乡土课程实现的是多重而不是单一的价值,我们希望能以新乡土课程为契机,撬动乡村课堂教学的整体变革,为乡村孩童提供更加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让我们一起走在乡土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道路上,让我们一起来做更美好的乡村教育,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构筑更美好的未来!
文稿撰写:王杨玲
文稿审改:王海英 于晓红
图片来源:“乡土育未来”项目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