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7-8日,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举办“留守儿童、农村教育——反思发展主义的视角”研讨会在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召开,我所王海英、姜荣华、凡勇昆、李涛、赵贞等师生出席会议发做了大会发言,这为我所今后进一步关于留守儿童研究提供了借鉴。
三十多年来,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的“发展”,以无穷之力实现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日益增强。时至今日,“发展”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并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政府的目标、国人的信仰和社会的共识。但是,当“经济增长”被人们以一种坚信不疑的态度作为社会行动和制度系统的唯一目标时,“发展”就演变成了“发展主义”。 发展主义是一种认为经济增长是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的信念,它坚信应该通过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手段实现快速的现代化和社会转型。这种社会转型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这意味着,需要改造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村和农业:近2亿农民工背井离乡,超过1.5亿的儿童、妇女和老人留守农村;30余万所农村中小学(含教学点)被撤并……诸如此类的现象无不昭示着农民、农村和农业必将承受这种“城市偏向式”发展转型的阵痛和代价。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乡分割制度的松动,农村最年轻、最有活力的劳动力被允许流入城市。一方面,年轻一代被迅速从土地上剥离并植入全球资本增殖的链条,另一方面,他们在城市始终处于边缘性的境地,形成了“拆分型的劳动力再生产模式”,即农村劳动力在进城务工的同时很难实现家庭的整体迁移,只能把部分家庭成员(主要是妇女、孩子和老人)留在农村,从而造就了一种分离的家庭模式,并衍生了今天中国农村典型的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现象。2001年开始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备受社会关注。在此过程中,有的省提出了“村不办小学,乡不办中学”的原则;全国大量的农村小学和乡镇中学被撤销且合并至乡镇中心小学和县城中学,形成所谓的优化组合教育资源的规模办学。有关研究指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农村小学减少了52.1%;教学点减少了六成;农村初中减幅超过1/4。全国普通小学数量下降之多、时间之短,为历史罕见。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改变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格局,其出发点主要是资源、规模、效益等这样的经济学考虑,而结果则导致了“教育城市化”或“教育县城化”的现实,造成了城乡教育资源的更加不均衡和教育的更加不平等,使得“寒门再难出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