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日至5日,我所教师秦玉友教授、刘善槐副教授应邀参加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的“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暨2014·中国教师发展论坛”,论坛由民进中央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主题为“城镇化进程中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两位教师分别作了主题报告,参会学者对报告所展示的学术成果表现出了浓厚的学术兴趣且评价较高,取得了良好的学术影响。
秦玉友教授在大会闭幕式上作了主题发言,发言题目为“农村群体教师发展:现实问题与对策抉择”。全面分析了教师流动意愿状况、教师流动的条件性因素(意愿、能力与政策环境)、精英教师流动对农村学校教育产生的系统性风险,提出了通过群体教师发展促进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指出,当前宏观政策支持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在这样的宏观政策环境下,教师渴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好的工作条件,趋利性流动成为个体教师流动的一个重要意愿特点。但是,在政策环境支持教师流动的情况下,教师流动的另外两个因素(意愿和能力)就成为关键性因素。在以个体教师能力为核心的素质作为约束条件的放任(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下,真正能够流动的教师是精英教师。精英教师的流动降低了农村学校的士气,异化了教师资源二次分配,带动了生源的同向流动,给农村学校带来了系统性风险。因此,应该切断向城性精英教师流动政策,提供平等的个体发展展示机会,补偿农村等特定区域教师岗位,有效提高弱势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岗位的吸引力,从而促进农村群体教师发展,全面提高农村师资质量,带动农村学校的全面持续改进。
刘善槐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农村需要多少教师?——基于科学化教师编制测算模型的实证研究”,全面分析了我国教师的分布状况;提出了应推行农村教师数量保障的综合改革,在学校层面采用“基本编+机动编”的方式来配置教师,建立兼顾教育公平及教师资源利用效率,以课程设置、学生数量的年级和班级分布为基本参数的教师编制标准测算模型,科学核定基本编;应保证每位农村教师能有充足的培训时间,依据轮训周期和轮训时间来设置机动编的比例;利用构建的科学化教师编制测算模型重新度量了我国农村地区不同规模学校教师的盈缺状况,成功解决了困扰农村教师队伍发展久悬未决的老大难题。